(上接01版)
为了保障百姓的住房安全,2024年,我市建立安全生产检查、重大事故隐患管理、标准化管理、教育培训和安全生产会议“5+N”帮扶测评体系,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坚持多帮扶、多指导、多发函、多暗访、多处罚“五多”做法,着力提升安全监管质效,2024年以来,先后开展巡查56次、专项检查11次、综合执法检查4次,共检查项目269个,发现整改隐患2358条。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回头看”,排查房屋104.42万栋,发现结构安全隐患6栋,均已整改,确保“人不进危房、危房不进人”。
大项目带动 面貌大提升
重点工程建设成果是城市建设工作中的“大块头”。2024年,我市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有力抓手,着力带动城市面貌大提升。
“2024年11月,亳州市中医院二期工程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市住建局重点工程管理中心项目管理人员张佳洁告诉记者。
据了解,亳州市中医院二期工程项目位于亳州市中医院一期工程西侧,占地约43亩,总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包括地上14层住院楼、地下室2层、3层后勤楼,规划床位600张,拟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中心。该项目是亳州市政府重点工程项目,由亳州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代建,总投资3.2亿元。其中亳州市中医院二期剩余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工程合同价约1.19亿元,合同工期300天,工程主要包括内科病房楼、后勤楼及地下车库,其中内科病房楼建筑高度为58.50米。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代建单位严格依据设计文件和技术标准进行现场管理,对于工程使用的设备和主要建筑材料必须具有产品质量出厂检验合格证明和技术标准规定必要的进场试验报告,对进场原材料严格按程序进行检查、检验,严格执行进场举牌验收制度,不合格的严禁进场。在材料、施工上加强管理,管理人员经常到工地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严格按照“三检制”,由作业队自检,质检人员互检,合格后报项目管理人员检查核验。该项目符合质量规范要求,全过程未发生工程质量事故。
2024年,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约5.6亿元。目前市职教园区(一期)、市中医院二期、希夷大道(芍花路—利辛路)“白加黑”更新改造工程已建成投用,亳州学院五期、光明路下穿京九铁路项目已基本建成。新承接亳州市第三十五中、第三十七中项目建设任务,通过提高项目管理效能,正在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完成合欢路下穿、三清大道、高铁片区综合管廊、亳州市丁家坑等11条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及后期管护工程等7个项目移交管养工作。
承文化之脉 营城乡之美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
2024年12月,我市公布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录,谯城区原城关镇政府办公旧址等13处老房子被列为亳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
这一年,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突出。2024年全市共公布14处历史建筑;确定28处亳州市历史地段名录,先行公布“安徽古井酒厂”“涡阳义门老街”等6片首批历史地段。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进行信息采集和建档,实行挂牌保护,共普查出传统建筑15栋,已进行建档管理13栋。
城市之美,美在细节。越是细微之处,越是窥见真章。
为了助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2024年,我市以城市体检为先导,统筹住房、小区、街区、城区4大维度,以住建部“1+N+X”71项城市体检指标体系为基础,增加医药百强企业落户率等4项特色指标,从14个方面对“城市病”进行大起底、大排查、大梳理。编制完成《亳州市2024年度城市体检报告》, 系统推进“城市病”治理。
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十大城市更新工程,我市重点谋划推进城市更新集成性打包项目15大项,计划总投资203.65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约64.2亿元。绿色社区创建达标占比基本稳定在85%以上。
2024年,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明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217个,配建充电桩21069个,更新城市管网130.98公里,新建口袋公园12个,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5条,实施“白加黑”更新改造城市道路5条。我市韧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占建成区的45.34%。
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张大勇表示,新的一年,住建部门将围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改善城乡群众环境,下大力气让城乡面貌焕发新机,让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用住建部门的铿锵步伐赋能城乡建设大发展。
(记者 刘景侠 通讯员 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