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赵伟。
8年前开始创业,8年后将一个小小的桑葚做成了产业,成为返乡创客的榜样。这个人叫赵伟。
“2016年,收到家乡的一封家书后,我第一时间响应回来了。”忆起往事,赵伟历历在目。
2011年在上海大学毕业后,赵伟在杭州从事花草茶电商销售,并租赁了厂房,年销售额突破了百万元,可谓干得风生水起。
2016年,我市向在外游子发出第一封家书后,触动了赵伟心底的思乡情结。“我的亲人都在亳州,我也想天天忙完工作能和家人在一起享受生活呀。”于是,他返乡开始在家乡重新布局。
返乡后,赵伟首先在市区筑梦社区安了家。“之所以会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配套设施齐全,有食堂、厂房,优惠条件也好。”返乡后,赵伟对以往的花草茶行业进行了梳理。他敏锐地发现,海量从事花草茶的销售发展受限,倒不如选准一个“蓝海”产品,把一个品种做大做强。
经过缜密调研和思考,赵伟选定了桑葚作为主攻方向。
“我爷爷、父亲都做中药生意,小的时候我就在中药堆里玩耍,尝遍各种中药,觉得中药里桑葚最好吃。”赵伟学习宁夏枸杞的开发之路,把桑葚制造成果粒、果汁、果酒、果糕等十几种产品,先后入驻天猫商城、京东商城、一号店等。
“刚开始时,家里人非常不认同,认为我是不务正业,劝我老老实实倒腾中药。”赵伟顶住了压力,不断提高桑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事实证明,赵伟是对的。
“我清楚地记得,2016年,我们研制的黑桑葚茶在网上一小时卖了100万元,下单的声音像鞭炮一样哔哩哗啦响个不停。”赵伟说,产品一炮而红极大地鼓励了他。
为了实现从原材料到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化发展,赵伟于当年在谯城区观堂镇建设了40亩的桑葚种植基地。随后,又在山东、四川建设了种植基地,解决了原材料的源头问题。
记得刚回乡创业时,赵伟从最初的找人代加工产品,到后来租赁厂房建设,再到后来他又在高新区建设了自己的厂房,他的企业在茁壮成长。
如今赵伟的厂房有15000平方米,带动就业100多人。销量也在稳步提升,他把小小的桑葚写成了一篇大大的产业发展文章。如今,公司有20多种产品,包括桑葚果酒、果茶、果糕等,公司先后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安徽省科学进步奖、省级著名商标,除了线上销售以外,产品还走进全国各大商超,成了全省桑葚品类的头部品牌。
(刘景侠 曹珊珊/文 丁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