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审批“加速度”,项目建设“跑起来”

日期:03-29
字号:
版面:第04版:重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市行政服务中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一角。

    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上接01版)

    我市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管理平台,建立以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的项目生成机制,“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策划生成的项目信息及前期意见实时共享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审批过程中可实时调取项目前期意见,辅助审批。截至目前,通过“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产生的项目有458个,产生的前期策划意见数量1237条。

    同时,我市整合地籍测绘、建设工程规划竣工测绘、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测绘等测绘事项,推进“多测合一”,实现“一次委托、统一测绘、成果共享”。联合图审,搭建联审系统,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将设计方案在线上通过并联的方式,征集各部门意见,实行超时默认。将消防、人防、技防等技术审查合并为“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在施工许可阶段,审查机构可同步开展技术审查,联合审图率100%。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提速没有休止符。我市着力推动工程审批系统与省投资在线监管平台、省工程建设项目监管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多测合一系统、政务网办件库、皖事通APP等16个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依托政务大数据资源,加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及应用力度,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一网通办”。

    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中,我市基于现有信息资源,做到“应进必进”,整合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各有关部门和市、县(区)两级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制度框架和信息数据平台,落实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套表单、一个窗口、一套机制,实现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信息共享,现已实现申请材料“零纸质”、办理过程“零跑腿”、企业办事“零见面”和电子证照全覆盖、审批部门全覆盖、项目类型全覆盖的“三零三覆盖”目标。

    创建智慧监管,数字管理“再发力”也是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的一大亮点。我市强化过程监管和服务,基于已有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拓展建设“亳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和智慧监管平台”,有效监督各方责任主体认真履行职责。

    我市建立工改平台全过程智慧监管系统。基于云平台一张网,构建“123+N”的系统建设目标,打通了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的数据链条,同时为工程建设项目行业涉及的各个主管部门事中事后监管提供相互协同监管平台。同时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用信息系统。与“信用亳州”平台打通信息数据,完善申请人信用记录,将失信行为纳入系统及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

    为了强化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一盘棋”,我市优化调整系统数据归集上报、全过程“一套图”闭环管理等工作,让制度改革与系统完善同步推进,实现全流程无纸化报建审批,升级系统数据实时精准上报,工程建设项目图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八成多

    一系列举措实施下来,工程项目审批结果成效是显著的。

    “我市以工程进度为主线,不断优化已建成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改革前308个工作日减至46个工作日,缩减85.1%;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改革前245个工作日减至36个工作日,缩减85.3%。”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另外,我市带方案出让工业项目和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系统性地开展数据资源目录的整理、数据标准建设和资源的构建,汇集16个部门的数据,涵盖全市基础地理数据、多规成果、部门规划、测绘成果、中介服务数据、项目审批监管数据等,给市、县(区)级共计70多个部门、49家测绘单位、14家施工图审查机构以及建设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同时打通与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相关系统16个,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全流程在线协同办理,提升了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效率。

    据统计,2023年,全市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办理各类事项审批业务53756件,服务建设项目1668个,市场主体满意率100%。2023年10月,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荐,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评选,亳州市成功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城市。2023年营商环境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考核位居全省第3位。我市并被省住建厅推荐为全省标杆城市。

    (记者 刘景侠 通讯员 葛永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