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开良方”助力多元化解
对于已经发生的纠纷,调解员们也有“妙招”。他们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等形式,精准把握“病灶”,对矛盾纠纷进行法理剖析,实现“对症下药”。
2023年11月25日,刘某某购买主某某中药材白芍2546.9公斤,总货款八万多元。协议达成后主某某按约定履行了义务,将白芍卖给了刘某某。因刘某某当时无钱付款,向主某某出具欠条,注明7天内付清,但实际上并没有按期支付。主某某催要后,刘某某又出具保证书,承诺2024年1月15号前结清欠款,但又未履约。无奈之下,主某某来到“大药行”调解室寻求帮助。
调解员杨德立经过走访调查、梳理线索,掌握了法律事实。在他的耐心劝解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2024年2月至9月,刘某某于每月的29日前支付10000元,连续支付八期共计80000元。
“调解不是‘和稀泥’,只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符合法律规定的调解,才能真正让当事人心悦诚服。”杨德立介绍,涉药纠纷大多发生在熟人之间,当事人签署书面买卖合同意识不强、保存证据材料的能力较弱。调解工作室灵活应用熟人参与、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等特色方式调处纠纷,促进调解工作室形成具有本地特色、易于商户接受的调解方法。
为了增加调解合力,“大药行”调解室联动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着力构建多部门配合、行业协会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的诉调对接机制。对涉药纠纷较多的企业,通过前端预防、中端调处、末端联动的多元调处机制,多方借力为药企解纷答惑,助力涉药纠纷调处赋能增值。
此外,谯城法院还借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对交易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委派特邀调解员依法在线调解、视频、签署协议、申请司法确认,让双方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便捷的“一站式”解纷服务。
“治顽疾”推动依法履约
“我们采取‘线上+线下’模式,一体推进委派调解、调解与司法确认对接、案结事了,依法支持和保护非诉调解成果。”谯城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该调解工作室在线申请司法确认148件,同比增长221.74%。
“大药行”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马春芳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记录着调解成功案例的履行情况,她会根据履行期限进行回访,确保已经签订和解协议的纠纷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为了能“趁热打铁”,案件调解结束后,调解人员逐案登记履行期限,到期后对接当事人询问案件是否如约履行,未按约定履行的,及时主动提醒当事人按照协议如期履行。
对抗拒执行等拒不履行义务的行为,调解员及时准备相关材料,会同“执行110”协同处置,营造“惩戒失信、弘扬诚信”社会氛围,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在调解员释法说理中化解纠纷,既为药商解忧,又为诉讼‘瘦身’,值得点赞!”药商杜小起说。
自2020年4月成立以来,“大药行”调解工作室累计接受咨询4.72万余人次,调解纠纷591件,自动履行率达88.50%,涉案金额1.23亿元,其中单起最高追偿金额3700余万元。“亳州市建立‘大药行’调解室全流程服务企业”入选了2023年安徽省政法机关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记者 李锦文 通讯员 孙竞 陈璐 蒋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