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欠条只有对方赊欠的金额,连对方身份证号和还款日期这些关键信息都没有,如果发生纠纷,存在很大的风险……”3月6日,在位于康美(亳州)华佗中药城内的“大药行”调解工作室,调解员马春芳向前来咨询的药商马先生介绍他拿来的欠条上存在的“隐患”。
马先生听得连连点头,“我马上让他给我换一张。”近年来,谯城区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理念,创设“大药行”调解工作室,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诊开治”纠纷调处工作法,为中药材交易市场矛盾纠纷“做减法”,全流程护航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诊未病” 细抓源头预防
我市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有“中华药都”的美誉,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俗称“大药行”。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中医药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涉及药商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数量居高不下,成为影响市场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隐患。2020年4月,谯城区法院成立了“大药行”调解工作室,返聘10名退休法官组成专家调解团队,充分发挥他们专业基础扎实、办案经验丰富的优势,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原则,推动涉药纠纷调解工作专业化、高效化。
“我们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事前指导上,提高药商预防风险的意识比事后调解更有效。”马春芳介绍,调解工作室在中药材市场免费发放制式合同样本12.65万份,配备“易执行”终端设备,为药商提供失信人员查询服务,提前了解交易对方的真实履约能力,对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的药商及时提醒,倒逼药商诚信履约。同时,加强对成功案例、典型案例等宣传引导,共发布典型案例31个,网络点击量达2300余万人次。
谯城区法院还制定《调解工作室调解流程标准》,配备专门的接待服务热线,建立轮流值班接待公示、咨询登记、定期宣传、调解反馈、投诉建议、考核排名等制度,形成流程清晰、规范高效的调解服务机制。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