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初挂,暮色中桂花飘香。9月27日晚,鸠江区官陡街道海棠社区汀海壹品小区的中央水系旁,正在举办“月满中秋夜,情暖邻里心”活动(如图),这是海棠社区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中秋节联欢。居民们齐聚于此,共同制作灯笼、猜灯谜、赏明月,其乐融融。
活动现场,随处可见居民们热情地互相打招呼。这种融洽的氛围,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新社区。从年初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到如今熟络起来的好邻里,海棠社区用实实在在的服务,完成了这场温暖的转变。
精准把脉 破解陌生困局
新建社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居民之间的陌生感。“刚开始时,整栋楼的邻居见面都只是点头微笑,很少深入交流。”一位居民回忆道。这种“熟悉的陌生人”现象,是每个新建社区都要面对的挑战。
海棠社区选择从居民迫切的需求入手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前期摸排,社区发现双职工家庭需要解决子女看护问题,老年人则期盼助餐服务。于是,暑托班和老年助餐点成为破冰的首批项目。
“我们不仅要提供服务,更要通过服务搭建交流平台。”社区党总支书记沈凤鸣说。在暑托班,家长们因为接送孩子而相识;在老年助餐点,老人们因共同就餐而相知。这些日常接触的点滴,逐渐消融了居民之间的隔阂。
社区还特别注重活动的连续性。从暑托班到中秋活动,再到筹备中的重阳节活动,持续的活动安排让居民有了更多互动机会,邻里关系在一次次交流中逐渐升温。
活动为媒 搭建交流桥梁
社区活动的魅力在于其天然的互动性。本次中秋活动设置了灯笼制作、猜灯谜、投壶等需要协作的游戏环节,让居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交流。这种“以活动促交流”的方式,有效地拉近了邻里距离。
“参加社区活动之前,我连对门邻居姓啥都不知道。”正在帮忙布置中秋活动会场的居民李先生说,“现在不同了,通过一起参加活动,我们这栋楼的邻居都熟悉起来了。”
更重要的是,社区鼓励居民从“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当晚活动中,居民自愿担任主持人,还提供书法才艺展示,主动帮忙维持秩序。这种角色转变,让居民对社区产生了更强的归属感。
社区所扮演的角色,远不止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促进居民相识相知的“催化剂”。借助精心策划的活动环节,社区为居民搭建起交流的平台,使邻里情谊在互动中得以自然滋长。
服务升华 凝聚社区人心
社区服务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从解决基本需求到满足精神需求的升华。起初的暑托班主要解决看护难题,如今已发展成为孩子们结交伙伴、学习才艺的平台;老年助餐点从提供餐饮服务,逐渐成为老人们交流谈心、排解寂寞的场所。
辖区个别临街门面存在油烟排放不规范、油烟异味扰民等问题,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与小区环境质量。为切实解决这一民生痛点,社区联合小区物业,共同推进门面油烟问题整改工作。对违规店铺,要求加装或者更换净化设备、规范排烟管道;物业加强日常巡查,社区定期回访。
“社区服务的最高境界,是让居民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沈凤鸣说。为此,社区特别注重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例如,在改造活动空间时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在策划活动时鼓励居民提出建议,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
这种精心的营造取得了明显成效。居民们从最初的“各扫门前雪”,逐渐转变为互帮互助。有的邻居主动帮忙照看孩子,有的老人得到邻里日常关照,这种温暖的人际网络,正是社区服务最宝贵的成果。
暮色渐深,海棠社区的中秋活动已至高潮,小区景观水系里一盏盏闪耀的河灯寄托了居民对这个社区大家庭美好的祝福,水面上倒映出点点灯光,与天际初现的星月相辉映。
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知,这个新建社区用心用情书写了一段温暖的邻里佳话,为更多新建社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