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红色记忆永不磨灭 山河无恙如君所愿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A06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5年前,在第7个中国烈士纪念日到来前,在为抗美援朝烈士丁祖喜寻亲的过程中,记者曾走访过无为市严桥镇象山村。5年过去了,在第12个中国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再次前往严桥镇象山村走访。

严桥镇这片181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查阅严桥镇的历史资料可知,这里曾是新四军七师司令部与皖江行政公署驻地,曾希圣、黄岩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过。

如今在严桥镇的15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中,尚存有沈斌村、辉勇村、俞琳村、福民村4个以烈士命名的村落,宛如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壮烈故事。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当日,记者走进严桥镇象山村94岁抗美援朝老兵魏道山的家中。这里陈设简单,墙上悬挂着魏道山的军装照。衣着简朴的老人坐在客厅,魏道山的儿子拿出了精心保管的纪念章。

“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魏道山6岁丧母,1953年毅然参军入伍,“那时候就想,要报答党的恩情和乡亲们的养育之恩。”老人口齿清晰,据他回忆,在朝鲜战场上,他担任代理班长,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运送物资,多次遭遇美军轰炸,亲眼目睹战友牺牲,却始终坚守岗位。1956年,他在部队光荣入党,两次获得表彰。

回忆那段烽火岁月,魏道山的眼神望向远方,仿佛穿越时空:“那时候,我们战友间常说,要早日打败侵略者,回去好好生活,为国家造更多的飞机大炮,把家乡建设好……”这朴素的心愿,是那一代人在硝烟中对世界和平与祖国强盛最真挚的渴望。

象山村的红色记忆不仅存在于健在的老兵心中,更镌刻在烈士的丰碑上。与魏道山同村的丁祖喜烈士,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当年在为烈士寻亲时提供的烈士军人及家属登记表详细记录了丁祖喜信息:1923年出生,1944年入伍,1953年7月11日在朝鲜战场牺牲。

2020年,韩方移交一批志愿军遗物给中国,经各方努力、历经波折终于寻到烈士亲属。丁祖喜的堂弟丁祖正也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后来回国后定居马鞍山,已去世多年。

革命老区的华丽蜕变

严桥镇这片曾经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作为严桥镇下辖的一个典型村庄,象山村的发展轨迹正是该镇振兴实践的缩影。

曾经以花炮产业为主的严桥镇,在2015年毅然关闭所有烟花爆竹企业,转而发展新能源产业。如今,山脊上165.8兆瓦的风电机组与2400亩光伏板“交相辉映”,年均增加税收350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

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象山村探索出“村企合作”的特色发展道路。通过推进土地流转,由无为市四星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统一运营,集中流转土地2200亩,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超过40万元的稳定收入,成为耕地“非粮化”治理的示范样板。与此同时,严桥镇还培育了安徽强茂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市级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2024年,严桥镇完成联网路工程、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投资422万元的村道安防设施已建成使用。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老区人民的幸福答卷

“现在路修好了,自来水通了,村里有产业,能在家门口挣钱,这日子以前哪敢想!”一位在生态园工作的村民笑着对记者说。

2024年,严桥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成绩单:全镇入库税收1604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38.85万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个,3个项目实现开工纳统,这些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了百姓生活。

在民生领域,严桥镇2024年新增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对象143人,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017万元;投资约260万元完成衖口养老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投资400余万元启动古楼养老服务中心重建工作。

此外,严桥镇还积极探寻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之道。类似中央红色交通线主题游径这样的创新实践,为严桥镇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严桥镇计划整合新四军革命遗址、烈士纪念地、现代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资源,打造别具一格的红色文旅线路,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这繁荣盛景,正是魏道山和他的战友们当年在战火中憧憬的模样。这盛世的每一天,皆是无数革命先烈以青春和热血换来的。腾起层层绿浪的广袤农田、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房屋、孩子们脸庞洋溢着的纯真笑容……这一切正是对牺牲者最好的慰藉。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到产业兴旺的新时代,严桥镇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告慰着这片红色热土上的英灵。7.2万严桥镇人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用汗水续写着革命老区的新篇章。

记者 吴敏 实习生 欧文传 文

记者 汪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