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只在科幻作品里天马行空的AI,不打招呼地就闯进了我们的生活。关于AI铺天盖地的信息,砸得大伙头脑凌乱、手足无措——热情拥抱,谨慎接触,还是冷眼旁观?
首先,了解是前提。AI技术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因其极具颠覆性的功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AI技术不仅是人工智能,更是超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一种超级工具,可以极大地帮助普通人突破自身局限,延伸个体能力。比如,快速制定条理清晰的方案,绘出想要的图画,写出富有文采的字句。同时也应看到,AI并非全知全能,在需要深度情感共鸣、真正创造性和复杂价值判断的场景中,人类依然不可替代。
其次,学习是必然。相比传统人力,AI工具在提升效率与生产力方面的优越性毋庸置疑。如今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使用AI正在成为一种“现代生存技能”,就像学习使用电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一样重要。普通人学习AI,不是为了成为专家,而是为了在智能时代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理解世界。AI不会取代所有人,但可能会取代那些不会使用AI的人。这种必要的“现代生存技能”,越早掌握,越能占据主动。
第三,判断是关键。科技的“双刃剑”属性提醒我们,人不能因有AI技术的赋能,滋生“无所不能”的虚妄。保持主动思考、负责和批判的态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AI的工具性,同时规避其潜在风险。此外,何时何处使用AI,同样考验一个人的判断力。要警惕过度依赖AI导致人的思维惰化,需知,使用AI是为了增强你的能力,而不是替代你的思考、学习和创造过程。
最后,边界须明晰。AI在放大人类能力的同时,也放大了人类的善与恶。“魔改”视频、明星换脸、生成论文等乱象的背后,是人性在面对技术加持时的失控。追逐利益,绝不能以越过伦理和法律的边界为代价。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同志近日撰文表示,将完善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与标准规范体系,开展风险监测预警,推动建立应用安全测评体系,会同部门制定行业应用安全指南。
我们每一次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红利时,都必须保持一颗审慎、敬畏之心。制造更好的工具以解决具体问题,是人类古老而朴素的动力,而用好工具不被反噬,亦是人类发展科技的题中之义。
主持人: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