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芜湖工业历史百年见证 益新面粉厂“破茧重生”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A04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益新面粉厂旧址外墙

项目名片

名称:芜湖益新面粉厂城市更新项目(大砻坊科技文化园) 类型:历史工业建筑保护利用+产业功能升级 更新:2013年启动保护改造,2016年正式开园

秋阳下,青弋江流水缓缓。在大砻坊片区的岸边,一栋青砖黛瓦、木质窗棂的四层建筑静静矗立——这里便是有着135年历史的益新面粉厂旧址。如今,这座百年历史建筑,是“大砻坊科技文化园”的核心。

走进“大砻坊”,就“穿越”到芜湖近代工业的历史中,抬头可见的木质梁架仍保留着百年前工匠的榫卯痕迹,脚下的木楼梯随着脚步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耳边仿佛传来百年前的机械轰鸣。

百米手绘墙里的“时光密码”

“小时候总听爷爷说,益新面粉厂的‘飞鹰’牌面粉是全国头牌面粉,那时候这栋楼的烟囱天天冒白烟,特别热闹。”正在园区内散步的刘阿姨从小就在青弋江边长大,她指着手绘长廊笑着回忆。

顺着她的目光望去,450米长的“大砻坊历史文化长廊”铺满了青弋江防洪墙,永康食品厂、长虹机械厂、芜湖火柴厂、铝制品厂……从大砻坊区域曾经繁荣的知名工厂,到益新面粉厂作为“中华面粉工业第一楼”的辉煌,最后定格在如今园区里年轻创业者忙碌的身影,一幅幅色彩鲜活的手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老芜湖人的记忆匣子。“我经常来这儿散步,看看画里的老故事,再看看园子里的年轻人,觉得咱们大砻坊的历史没断档,还越来越有朝气。”刘阿姨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城市更新的“双面绣”

作为安徽近代工业的“活化石”,益新面粉厂曾经历兴盛、烧毁、重建、被占、国有转型的百年沉浮。2013年,芜湖启动“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这座沉寂的老厂房迎来转折——不是简单地推倒重建,而是以“历史载体+现代功能”的思路,将其打造成集工业遗产保护、科技企业孵化、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人们现在感受到的“历史不褪色”的温暖,源于园区坚守的“修旧如旧”更新理念。“更新不是抹去记忆,而是让记忆更鲜活。”园区负责人褚雪敏娓娓道来:8幢建筑处处藏着“匠心”:1幢百年益新面粉厂老厂房全面修缮;6幢曾沦为危房的老仓库,按历史面貌原址还建;同时新建了一栋大楼。整个园区的建设和改造,都力求保持历史的厚重,建筑外立面依旧是当年的青砖木窗,园区的路灯也选用了欧式庭院灯,搭配陈列在角落的老面粉加工设备,让工业记忆与现代景观自然交融。

如今的园区已不仅是“记忆容器”:近2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里,聚集了新能源、文化科技、数字创意等领域近70家企业,集聚了鸠兹能源、叁零伍科技、中快旅等一批优质企业。自开园以来,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80亿元,税收超8亿元,培育科技类企业近200户,申请知识产权1700余件。

老建筑的“新生命力”

“我们不想让老建筑变成‘标本’,而是要让它‘活’起来,让市民走进来能‘看见过去’,让年轻人触摸到城市的工业根脉。”褚雪敏表示,园区在益新面粉厂大楼里打造了芜湖工业及铁画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馆内,以锤为笔、以铁为墨的芜湖铁画《迎客松》静静陈列,旁边的展柜里,旧机器零件与现代科技产品隔空对话,每年寒暑假,这里成为很多家长带孩子了解城市历史的“免费课堂”。

“我们既要当好工业遗产的‘守护者’,更要做好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谈及未来,园区运营团队有着清晰的规划:将依据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运营体系,围绕新兴产业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同时壮大专业服务团队,为在孵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等多维度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老厂房继续“长”出新故事。

江风掠过青弋江水面,带来园区里年轻人的谈笑声。阳光为“破茧重生”的百年建筑镀上一层金色,而它正无声讲述着:最好的城市更新,是让历史可触可感,让发展有根有魂。

记者 顾娅 文 汪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