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近年来,芜湖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本报即日起推出“城市更新 让生活更美好”专栏,聚焦一个个具象而微的更新实践,记录城市在成长中的定力、底气、远见和温度,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项目名片
名称:芜湖老船厂1900项目
类型:工业遗存保护性更新(文商旅复合型改造)
更新:2023年6月启动改造,部分区域已对外开放,整体建设持续完善中
走进芜湖老船厂1900项目,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交错的空间。保留完好的老建筑、复古的红砖墙、远处高耸的龙门吊,经过精心改造,仿佛一位披上新衣的老友,静静注视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百年工业记忆与现代都市生活在这里悄然交融,曾经热火朝天、锤声铿锵的老厂房,如今蜕变为充满现代气息的livehouse、汽车新品发布厅、公共艺术殿堂……锤音、鼓点、吆喝、歌声仿佛同时在耳边响起,过去和现在不断交织重叠。
老船厂的“新心跳”
老船厂的故事,始于1900年创办的福记恒机器厂,1949年后发展为芜湖造船厂,曾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崛起与芜湖的城市变迁。2008年因城市发展与功能转型,芜湖造船厂启动搬迁。
老船厂搬迁后,摆在城市发展进程面前的,是一道“难题”:如何平衡城市发展的“破”与“立”。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空间的再造、城市功能的重塑,更是人民生活品质的跃升、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发展动能的转换。
“我们秉承‘传统文脉遗存、新旧元素共生、展现城市活力’的建设理念,确定了‘守正创新’的改造原则——守的是工业记忆,创新的是赋予它新功能,保留船厂的工业素颜之美。”芜湖滨江文旅公司工作人员卜洋洋介绍说,2023年6月老船厂改造项目正式启动。
这份“守”体现在细节里:14栋老建筑的外立面未做大规模改动,仅修复破损部分;5处大型设施(如龙门吊、塔吊)被加固后原地保留,其中那座标志性龙门吊重新成为江畔地标;厂区里的老乔木保留下来,成为“活的历史展品”。而“新”则藏在功能升级中——原船体车间变身工业美学馆,成为艺术展览与文化活动的载体;高大的装配车间改造为多功能公共空间REBOX,可承办音乐节、发布会、体育赛事;沿江3.2公里的滨江文旅公园正在建设中,未来将与文创街区、高端住宅区联动,形成“文化主题景观带+特色街区+总部经济办公+高端居住”的文商旅IP。
城市记忆“活”在当下
百年老船厂华丽“变身”后,有多少惊喜?记者穿过草坪,步入由船体加工车间改造而来的老船厂1900美学馆。如今顶部保留着原始桁架结构,内部却变身优雅的艺术空间——300平方米的展厅曾举办储氏铁画展、陶辛农民书画展、“鸠兹艺社”首届绘画展等艺术展览,吸引超2万人次参观。馆外,造船遗留的机械零件被重新焊接成抽象雕塑,钢铁的冷硬与绿植的柔软形成奇妙对话。
往里走,一座24米层高、6000平方米的巨型厂房更显震撼——这里是被市民称为“打卡新地标”的新场REBOX。抬头望去,裸露的钢梁与玻璃穹顶交织,自然光倾泻而下;曾经布满油污的地面如今光洁如镜,“这里原是船厂的装配车间,去年底改造完成后,已经办了37场大型活动!”卜洋洋介绍说,从新春福气展、Livehouse音乐节到奇瑞汽车“混动之夜”发布会,吸引了超10万人次到场。
“曾经造船的老厂房变成现代音乐厅,这里空间很大,像一个巨大的‘共鸣箱’,音效震撼,氛围特别好!”今年8月参加过老船厂音乐节的市民刘女士兴奋地对记者说,“期待老船厂未来举办更多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活动,成为芜湖市民家门口的艺术殿堂。”
新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这里以后还会有NBA篮球公园、高端酒店、潮流集合店。”卜洋洋指着规划图介绍说,未来老船厂1900将完整呈现“文化主题景观带、特色街区、个性化文创区、总部经济办公区、高端住宅区”的复合功能,成为芜湖的“滨江CBD”和城市更新样板。
老船厂改造也是芜湖“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的缩影——近年来,芜湖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活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让老建筑融入市民生活,从“沉睡资产”变为“活力引擎”。
夜幕低垂,1900盏灯光沿码头次第亮起,像散落的星辰坠入江畔。站在码头远眺,长江水缓缓流淌,龙门吊的剪影倒映其中。百年前的船笛声虽已远去,但那些被保留的钢梁、老树与机器,正以新的姿态讲述着城市的故事——这里不仅是工业记忆的“博物馆”,更是百姓生活的“幸福场”,是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活力“舞台”。正如一位老船厂职工所说:“它变年轻了,可魂儿还在,这就是我们最想要的‘新船厂’。”
记者 顾娅 文 汪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