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秋老虎”闲话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A12版:镜湖星月       上一篇    下一篇

聂难

立秋后,本应是暑气渐消、凉风送爽之时,然而,“秋老虎”却时常横插一杠,打破秋天应有的宁静。“秋老虎”,这一民间约定俗成的称谓,虽未被气象学正式收录,却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关于“秋老虎”的记载,可追溯久远。清道光年间,苏州文人顾禄在《清嘉录》中首次明确提到“秋老虎”一词:“谚云:‘朝立秋,渹飕飕;夜立秋,热吽吽。’自是以后,或有时仍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其意为,若立秋时刻在白天,后续天气便会凉爽;若在夜晚,炎热则会持续,这炎热的时段就被称作“秋老虎”。彼时的江南,市井繁华,百姓们依据节气变化安排生活。立秋当日,人们早早关注着时辰,若逢“夜立秋”,便知晓接下来的日子还得与酷热相伴,家中的消暑物件还要用上一段时间。

其实,在顾禄之前,古人对立秋后的炎热天气早有察觉与描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曲江早秋》中写道:“早凉晴后至,残暑暝来散。”诗句生动地描绘出“秋老虎”期间,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的天气特点。此时的曲江池畔,清晨已有丝丝凉意,人们漫步其间,感受着秋意初现;可到了午后,骄阳似火,残暑的威力尽显,炽热的阳光洒在大地上,让人无处可逃。而在宋元之际的《岁时广记》里,引用农谚“处暑后暑气来,老牛喘月虎喘柴”,形象地将处暑后的炎热与猛虎联系起来。老牛在暑热下喘着粗气,如同老虎喘息时拉风箱劈柴一般,可见炎热程度之高。

在古代诗词中,也不乏对“秋老虎”的描述。宋代陆游在《秋雨》中提到自己被“秋老虎”热到汗沾衣:“毒热秋未衰,吾庐况浅迫。虽云日一浴,流汗沾衣帻。”陆游所处的居所或许较为狭小逼仄,“秋老虎”的毒热弥漫其中,即便每日沐浴,汗水依旧湿透衣衫。从他的诗句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那份酷热难耐。还有诗人所写“秋来已二旬,热果猛于虎”,直接将立秋后的炎热比作猛虎,其凶猛之势跃然纸上。

“秋老虎”的出现并非毫无规律。从气候学角度来看,夏秋交替之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南退、东撤,但大气环流不稳定,副高有时会短暂西伸北抬,再次控制我国东部地区,导致高温重现。通常,“秋老虎”最易在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北部等地出现,在少数年份,黄淮地区及华北等地也能见到它的踪迹 。时间上,最早在8月底到9月初,最晚可至9月中下旬甚至10月初。不过,相较于夏季的酷热,“秋老虎”还是稍逊一筹,最高温可能达到或超过35℃。

如今,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在应对“秋老虎”时多了许多便利。但古老的有关“秋老虎”谚语和诗词,依然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在岁月中流传,成为我们了解过去、感受自然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