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虽已圆满收官,但芜湖市各区的科普活动却如星星之火一般,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经久不息的科学热潮。
9月11日上午,记者前往位于镜湖区银湖北路70号的芜湖科技馆进行探访。这座始建于2008年的科普教育基地,在芜湖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引领以及各社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正凭借崭新的面貌和创新的理念,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生机与活力。
老馆新貌: 从“等客来”到“走出去”
芜湖科技馆自2008年建成开放以来,经历了从收费到免费、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的转变。2015年6月实行免费开放前,该馆因收费制度导致人流量有限,社会影响力不足。免费开放后,虽然参观人数有所上升,但以“纳凉”“休闲”的居民为主,科普效果未能充分体现。
面对这一困境,科技馆选择了一条创新求变之路。2015年至2021年间,场馆完成了全部展厅的翻新改造,打造了多个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然而,硬件更新后,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依据科技馆行业标准,展品应当每5年更新一次,但是不仅经费有限,提升效果也不明显。”相关负责人坦言。
于是,科技馆将重点转向软件建设和活动创新:通过组织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竞赛提升业务能力;年活动量从300场猛增至2000余场,包括科普大篷车每年下乡入校进社区50余场,志愿服务深入多所中小学开设专题科学课程;2021年9月,科技馆积极投身芜湖市科普场馆联盟,实现了从“等客来”到“走出去”的根本转变。
联盟聚力:
24家场馆协同创新
非盈利科普协作组织芜湖市科普场馆联盟的成立,是芜湖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该联盟由市科协牵头成立,包括芜湖科技馆、安师大生物标本馆、安徽省核科技馆等24家单位,涵盖核科技、人工智能、现代农业、传统工艺等多个领域。成员单位秉持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共创共赢的共识,致力于构筑科普资源的协同发展体系,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
联盟采取轮值牵头制,每年由不同场馆主持大型科普活动。如在“5·12”防灾减灾日期间,消防科普馆牵头组织应急演练活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安徽省核科技馆组织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各成员单位还联合开展反邪教科普、气象科学、地质勘探等特色活动。
联盟还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场馆间展览交流、人员互动、项目合作。如芜湖科技馆自主研发的“铁为肌骨画为魂——芜湖铁画主题科普展”巡回展览,已成功引入湾沚区六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进行巡展;同时,“二十四节气”科普展览也即将被杭州临平科技馆等多家场馆引进,有效促进了优质科普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广泛传播。
研学赋能:
打造“行走的科学课堂”
2025年,由芜湖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芜湖科技馆承办的“科普研学·智趣芜湖”项目,围绕科技赋能、航空逐梦、人文守护三大主题,精心设计7条特色研学路线。该项目充分整合联盟资源,将奇瑞智能制造、航空产业园、本地高校等优质科普资源串珠成链。
这7条路线各具特色:智能制造路线带领学生走进奇瑞汽车工厂、埃夫特机器人公司,亲身体验现代工业的魅力;航空梦想路线深入芜湖航空产业园,了解飞行器制造和低空经济发展;高校研学整合科技馆和本地大学优质科普资源,传统工艺路线则通过铁画制作等实践,感受传统工艺与科学原理的融合。
项目实施以来,已成功开展活动十余场,吸引全市多所学校超千名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图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进行推广,总浏览量突破50万人次,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红色传承:
荣誉见证奋斗历程
芜湖科技馆始终坚持科学家精神教育与科普实践相结合,推出“行走的思政课”,以黄纬禄等科学家事迹为素材,开发航天航空主题研学课程,该课程荣获中国科学技术馆资源征集全国一等奖。科技馆还联合中核集团“两弹一星”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开展专题宣讲活动,生动诠释元勋们的爱国奉献与科研攻坚精神。
开馆以来,科技馆已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12项国家级荣誉,以及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119消防先进集体、安徽省三八红旗集体等130余项省市级荣誉。2025年,更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标志着场馆建设迈上新台阶。
从单一场馆运营迈向社会协同合作,从传统科普模式转变为创新实践探索,芜湖科技馆依靠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为芜湖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动力。在芜湖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引领下,科技馆将持续深化场馆之间的联动,拓展研学活动内涵,让科普切实成为“可感、可及、可热爱”的城市新风尚。如今,这座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老馆正以崭新姿态,继续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着芜湖智慧。
记者 吴敏 实习生 欧文传
(芜湖科技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