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极端天气多发,如何锻造城市气候韧性?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A09版:风物志       上一篇    下一篇

这个夏天,家住重庆的黄奶奶每天上午10点就会打开空调。“以前每天下午一两点才需要开空调,今年夏天更热了。”她说。

从空调房使用时间延长到车库更易积涝,从航班延误到农田减产,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及其伴生的极端天气,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锻造气候韧性,减轻气候变化对产业、城市和居民的影响和风险,成为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的新课题。2017年,我国28个城市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2024年,39个城市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在试点带动下,中国城市从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规划、基础设施“生命线”升级、多部门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等维度着手,塑造系统性、智能化、以人为本的气候韧性城市。

将城市升级为气候适应“六边形战士”

地球越来越“热”。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约1.55℃,首次突破了《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

根据《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在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共同影响下,我国雨涝灾害突出,多地频发破纪录或致灾严重的高温、暴雨、台风、寒潮、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严峻挑战,亟须全面提升气候适应能力。

中国城市在行动。全国多地在前期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上,拓展气候适应能力,起步探索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产业、人口空间布局规划,升级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因地制宜保护、恢复、构建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气候韧性。

从建设海绵城市到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我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从“单科”到“全科”。气候变化导致我国降水增多,暴雨频发。2015年以来,我国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国90个城市开展试点,改造和新建排水管网,提升水利设施防洪标准,打造透水性路面、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体”,增强了城市对雨洪的“渗、滞、蓄、净、用、排”能力。

近期,生态环境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技术指南》,采用国际通行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三要素分析法,指导城市科学、系统地辨析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推动地方政府关注和评估气候风险,为后续行政决策提供支撑。

极端天气增多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为实现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实时感知和快速响应,较多城市为基础设施注入“智慧”韧性,在电网、燃气管网、交通路段、通信设施布设智能感应、监测、预警系统。比如,上海在下穿式立交桥安装“电子水尺”传感器实时预警积水深度;甘肃白银在综合管廊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管线风险,如电网升温过快、燃气泄漏、水管漏水等。

让城市具备应对极端天气强大动员能力

8月2日夜间至6日,深圳遭遇多轮特大暴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雨量均破历史极值。深圳近年发展的人工智能气象预警技术、预警接收—响应部署—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机制、网格员气象灾害防御培训机制,提升了城市对极端天气的应急处置能力,基本安全通过此次防御能力大考。

高效预警——凭借“智霁2.0”“智瞳2.0”人工智能预报模型,深圳市气象局精准锁定暴雨落区与预警发布时机,发布多次暴雨预警。

部门联动——气象局自动电话“叫应”各区三防(防汛防旱防风)、水务、交通、城管等部门及各街道、社区责任人共5080人次,及时处置6处小规模山体滑坡、14处挡土墙倒塌、58处短时积水险情。

社区兜底——全市1.9万名基层网格员协助转移安置危险区域群众4680人。

强大动员下,这座人口超千万城市运行秩序未受明显影响。

极端天气预警更加精准、及时、到位。多地气象部门采用新型天气雷达、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气象巡查无人机等“黑科技”,让人工智能、物联网、高精度传感技术赋能气象预警,实现极端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预警时空分辨率提升。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期间,“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将0-2小时降水预报精准至5分钟/100米,护航户外竞赛。

筑牢灾害防线

提升民生温度

7月下旬,杭州持续高温,快递员、外卖骑手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上塘街道瓜山社区的“小哥驿站”里,空调、饮水机、桌椅、微波炉、冲洗区等设施一应俱全。“以前送单间隙只能蹲树荫下,现在能吹空调、热饭、洗澡,跟回了家一样!”送完午餐高峰订单的小李擦着汗笑道。

“小哥驿站”背后,是城市构筑气候韧性的“大文章”,即通过多种举措降低气候变化对人民健康、经济的影响,包括通过金融保险帮助受影响的产业和人群重启,监测预警干预气候健康风险,保护户外劳动者等。

气候金融产品对冲经济风险。2024年,水旱灾害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2681.7亿元,一些地方探索金融保险服务分担经济损失。“养牡蛎就怕风浪,台风季睡不着觉。”青岛牡蛎养殖户吕先生说。6月,青岛首个政策性牡蛎风力气象指数保险落地,吕先生等3位养殖户为7011亩牡蛎投保,保额4557万元,一旦风力指数达到标准即可获赔。

“气象+健康”预警与干预降低疾病风险。7月2日,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该预警基于高温与疾病的超额死亡率关系,划分5个风险等级,并向公众发布较高及以上风险预警,体现了“气象+健康”深度融合。

“当我们说一个人具有韧性,是指他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调整自己,延续并迸发生命力。城市亦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说,“从规划建设到机制调动,再到人文关怀,更多中国城市正锻造气候韧性,让城市与居民在风云变幻中始终安稳前行。”

据中国气象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