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滴落在竹叶上沙沙作响,云雾缭绕的山间,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建筑若隐若现。9月10日,记者冒雨探访芜湖市繁昌区峨山镇东岛村,在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中,感受历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交融共鸣。
东岛村位于峨山镇中东部,区域面积16.1平方公里,辖26个村民小组,共1870户,5332人。这个素有“江南小竹乡”美誉的村庄,正在探索一条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千年文脉绵延 诗书世代传家
在东岛村档案室内,东岛村相关负责人李俊指着族谱向记者介绍:“我们东岛村历史悠久,有记录显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族叔李阳冰的后人迁居于此,一直以晴耕雨读、诗书传家。”
据族谱记载,南宋初年,李阳冰十三世孙李儒从当涂迁移到繁昌东岛,成为东岛李氏的开基始祖。千百年来,这个村落历史上走出12位进士,近年来又走出8位博士、数十位硕士,考入大学乃至名牌大学的学子更多,延续着重视教育的传统。
在该村文化馆内,记者看到了当地耕读文化的真实写照,包括各种古农具和武举人所用武功石等,墙上挂着翔实的文字资料,为参观者陈述古村的历史。接待人员告诉记者:“我们请了专门的设计公司对文化馆进行装潢,将传统文化、历史知识脉络融入现代展示中。”
雨中,记者来到天官第门楼。这座明代建筑是为纪念万历年间进士李万化而建。李俊介绍:“李万化官至山东按察史,平响马、降倭寇,皇上迁升他为吏部天官,并准假回乡建造天官府。”如今,这座门楼依然屹立村头,无声诉说着往昔辉煌。
云雾缭绕竹海 生态与文化交融
雨雾中的东岛村别有一番韵味。群山环抱,翠竹丛生,云雾在山间流转,宛如一幅水墨画。记者了解到,东岛村境内物产丰富,森林植被繁茂,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台楠分布在村庄多处,拥有万亩竹海,竹品类十余种,自古以盛产毛元竹而闻名。
路旁,一棵树冠向下延伸的树格外引人注目。李俊告诉记者:“这棵‘倒杉木’有400多年树龄,是东岛村的标志之一。”雨水滋润下,古树更显苍劲挺拔。东岛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内历史古迹众多,除了天官第门楼和“倒杉木”,还有始建于明朝的泰平禅寺和仙人桥、茅茹桥,相传至今的石板古道等。“我们还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军岭古炮台遗址’,为元代将军从一彪屯兵修造;玉笥禅寺建于宋代。”
除了自然资源丰富外,当地也注重练“内功”并屡获殊荣,为进一步发展文旅事业推动乡村振兴打牢基础,拓展空间。2024年,东岛村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第二批“精品主题村”。
值得一提的是,东岛村民俗表演秧歌灯也已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为东岛村发展文旅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整村运营引领 激活乡村振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岛村创新采用整村运营模式,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整体策划设计,形成了“一个主题定位、一条精品旅游线、一套项目指南、一个实施项目库”的发展体系。
村里着重推行四大开发模式:农业升级模式依托合作社开展统一经营,有效解决“用地荒”“用人荒”问题,此外还引进羊肚菌等作物,采用“羊肚菌+瓜果”轮作种植模式,深度挖掘土地潜力;配套升级模式着重夯实农村电商基础,全力推动农产品销售;休闲升级模式积极引进房车露营地、创意农业等项目;社群联动机制则通过举办活动、开展论坛等形式引入资源,构建新社群。
其中,竹林经济成为四大模式下的鲜活实践。村内对竹林用途进行合理划分,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建设竹制品加工园区与冷链物流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着力打造竹文化主题公园,通过‘东岛竹生活’这一IP进行宣传推广,让竹林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
目前,东岛村已形成丰富业态布局。“台楠人家”农家乐已小有名气,FAN咖啡、三棵树咖啡、植物印染工坊、房车露营基地已营业,观沧海民宿、东岛民宿会展村等多处民宿正在建设中。农产品加工方面,竹器加工厂、菊花烘干厂、竹笋冷链厂已建成投产,农产品加工厂二期正在建设中,形成了东岛竹林鸡、手工干笋、菊花、茶叶、水稻等特色产品体系。
“我们正通过专业化运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让千年古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东岛村已先后荣获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这个千年古村正以“晴耕雨读”的文化底蕴和“诗画东岛”的生态魅力,绘制着一幅“环境美、产业兴、百姓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本版摄影 记者 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