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芜湖一家三代教师的讲台情缘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A04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三尺讲台承载千秋智慧,一支粉笔书写教育传奇。在芜湖,有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六人相继走上讲台,用半个多世纪的执教岁月诠释着“教育世家”的深刻内涵。他们不仅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更是教育战线上薪火相传的同行者,用跨越50多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教育赞歌。

时值第41个教师节,记者走进这个教育世家,聆听三代人的执教故事,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教育情怀。从简陋的教室到现代化的智慧校园,从青丝到白发,变的是时代与环境,不变的是这个家庭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第一代 胡长水 教龄:37年 用良心托起孩子的明天

85岁的胡长水精神矍铄,谈起往事仍记忆清晰。1960年,20岁的胡长水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裕溪口沿江路小学。“当时在裕溪口工作和生活的条件还比较艰苦,但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胡老师回忆道。

学校依托周边一些单位和厂区而建,虽是一排新建平房,但教室地面仅是江沙铺就,学校的操场就像沙滩一样。“每天放学教室不用扫地,只需把沙抚平,捡起纸屑就行。”胡长水回忆道。教师宿舍是芦苇糊墙的茅草房,建在教室后排,婚后就成为他的家。

作为数学老师,他很快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同时由于当年师资紧缺,胡长水还兼任音乐教师。20世纪70年代,学校办起初中,胡老师又承担起物理教学任务。“那时候没有教具,我就自己动手制作;没有参考资料,就去请教。”胡长水的话语中透着那个年代教师特有的韧劲。他清楚地记得,一家工厂捐赠了电风扇,教室里终于有了清凉。

胡长水的老伴宋丰梅老师今年同样85岁高龄,她比胡长水迟一年工作。与丈夫不同,她当年师范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裕溪口沿江路小学任教,“就是想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她对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放学后,孩子们常聚在她的宿舍,她总是耐心辅导作业,有时还留孩子们吃饭。“我从不打骂学生,总是耐心教导,让他们感受到关爱。”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一辈教育者的仁爱之心。

夫妇俩的事迹让人感慨,胡长水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工作者;宋丰梅也曾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多次被评为市区级优秀教师。

1997年退休时,胡老师见证了学校的巨变:水泥操场、教师宿舍楼、标准化跑道……这一切都让他欣慰不已。

“教书是良心活,要为孩子计长远。”这句话成了胡长水的口头禅,也成为了这个家庭的家训。

第二代 胡晓红 教龄:38年

以父母为镜诠释师者初心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胡晓红最真实的写照。从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长大,在父母耳濡目染下,她和姐姐相继考上师范学校,姐夫也是教师,这个家的讲台故事开始了新篇章。

1987年,胡晓红师范毕业,分配到裕溪口车站小学。她清晰记得,当时的学校是两排平房,泥土地操场,黑板擦拭久了还会反光。作为学校多年来难得的新教师,胡晓红的到来,为校园师资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她带的一年级班级邻近马路,常有家长驻足窗外,眼神中充满对教师的敬佩。这种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让她深深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

有一次,胡晓红腿伤在家休息,班级全班学生在数学老师带领下,从车站小学步行2公里,到沿江路小学的家中看望她。孩子们纯真的关怀让她无比感动,“那一刻,我更理解了父辈对教育的痴迷和对学生的热爱”。

班主任的工作繁琐而艰辛,但胡晓红从不抱怨。父母也时常叮嘱她:“要认认真真工作,用心教书育人。”母亲常分享班主任经验,提醒她耐心对待孩子。胡晓红谨记教诲,每天第一个到校,站在班门口迎接学生,一坚持就是七年。

1994年,胡晓红调入芜湖市绿影小学。与之前的学校相比,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现在的绿影小学新校区更是功能室齐全,全部安装了空调。”胡晓红感慨地说。

2018年,已从教31年的胡晓红主动申请到方村支教两年。那里留守儿童居多,“很多孩子中午都是爷爷奶奶送饭来,吃完饭就留在学校做作业”。胡晓红放弃午休时间,耐心辅导这些孩子。有个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最初连课文都读不出声,在胡晓红的悉心关怀下,不仅能够大声朗读,还会主动问好,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执教38年,父母一直是我的榜样。”胡晓红动情地说,“我忘不了母亲晚上一边做饭一边辅导学生的场景。他们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工作多年来,她先后获得市优秀班主任、安徽省数字化校园管理先进个人、镜湖区文明创建先进个人、镜湖区教育局优秀共产党员、芜湖市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却始终谦逊务实,坚守教学一线。

第三代 胡沁 教龄:16年

用音乐与爱守护童心

教师的接力棒传到第三代——胡沁手中。作为胡长水的孙女,胡沁已从教16年。“学校就是我的第二个家,爷爷那时候还带音乐课,经常看到爷爷弹琴,自己也喜欢上了音乐。”她笑着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成为教师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胡沁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期间,她用智慧和爱心呵护幼儿成长。面对调皮的孩子,她用自己的专业和耐心去引导。“有个孩子上课一分钟也坐不住,我通过沟通和安抚,慢慢感化他。”后来上公开课时,这个孩子的变化让其他老师惊叹不已。她的秘诀是:“要理解孩子。”

如今,胡沁在芜湖市鸠兹小学担任专职音乐教师。和爷爷奶奶那时候工作相比,学校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智慧课堂、教育云平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但她表示,变的是教学手段,不变的是教育初心。多年来,她也收获了一系列荣誉:2019年获鸠江区“优秀党员”“骨干教师”称号;2021年被评为芜湖市“优秀教师”;2024年获评芜湖市“骨干教师”。

青蓝辉映间,教育的薪火正在代代相传;岁月流转中,这个教育世家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三代人共同见证了我国教育事业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智慧课堂、云端教学”的巨大变迁。他们用数十年的坚守证明: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最动人的情怀是代代守望。在这个家庭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看到了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记者 奚璟 文 汪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