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生态净水机”让城市水清岸绿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A05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夏以来我市持续高温,大阳垾公园清淤补水后湖水清澈,让人倍感清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在公园内新建的亲水沙滩玩耍。而在清晨的保兴垾公园,沿河锻炼的人跑步做操,鱼儿在河中游动,一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

这些美好的景象,离不开城市水系水质提升工程。在群众从生态环境改善中持续受益的变化中,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如同“生态净水机”,正源源不断让城市水系流水不腐,生机盎然。更让人欣喜的是,这样的“生态净水机”如今正在芜湖多地增设。

水质提升的“生态之旅”

“大阳垾的水源之一,是我们净化后的中水。”芜湖市住建局排水中心张恒涛告诉记者。这座被称为城市“生态净水机”的公园,每天可将12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净化,为芜湖市城市水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之源”。

记者近日在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走访看到,这里植被葱茏,水系纵横,景色优美。水杉林下深度涵养塘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底的螺、蚌,还有鱼儿觅食活动,不时有白鹭等鸟儿从公园中心地带的湖岛上飞起。

这座位于主城区西北部、紧邻长江的生态公园,总占地面积达62.2公顷,是朱家桥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分两期建设,一期于2021年2月建成投运,处理规模4万吨/天;二期于2023年1月进入运维,处理规模8万吨/天。两期项目通过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植被修复、生态构建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将芜湖长江大桥桥下的“荒芜地”“污泥滩”改造为生态湿地。

净化流程堪称一场水质提升的“生态之旅”。张恒涛向记者详细介绍: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一级A标准”的尾水首先进入潜流人工湿地,通过鹅卵石、砾石、火山岩等填料层和植物根系的物理过滤与吸附作用,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和有机物;随后,水流进入强化处理湿地,通过曝气系统提高水体溶解氧,促进微生物活动,同时种植的矮型苦草等沉水植物有效吸收水中的氮磷污染物;最后水体流入生态涵养塘,构建“水草——鱼虾——贝类——鸟类”共生系统,利用完整的生物链实现水质稳定提升。

“我们定期投放鱼虾贝类,维护生态平衡。”公园负责人王宽说:“如果草食性鱼类过多,我们还会投放肉食性鱼类来控制数量,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记者看到,园内芦苇丛生,水草丰美。据介绍,夏季水草生长旺盛时,公园每天都会割除过量水草;入秋后芦苇及时收割,既防范火灾,也避免枯萎腐烂导致富营养化。

入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名录

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净化后的中水(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通过8个补水口向板城垾、保兴垾和大阳垾等城区水系补水。自投运以来,一期和二期分别累计处理再生水7601万吨和6707万吨,显著改善了这些水系的流动性和水质。监测数据显示,相关水体水质稳步向好,进一步巩固了城市水环境治理成效。

如此精细的生态管理成效十分显著。美丽景色每天都会吸引游客前来打卡,这里也成为中小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基地。记者了解到,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凭借其创新性和实效性,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名录,2022年度中国“全域海绵”典范案例。

对于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张恒涛告诉记者:“曾几何时,对于这片污泥滩,周边居民困扰许久,避之不及。如今,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今日的风光带,不单单是对水环境提升,水生态保护,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益;湿地布局与工艺充分考虑排涝期间耐雨水冲击的影响,保障雨后正常运行;在雨季,地块作为片区涝水蓄滞区,增加片区雨水调蓄能力,增强排水防涝韧性,发挥了水安全保障作用。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为市民打造出一处‘湖中闲坐,云水可亲’的人水和谐空间,成为芜湖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芜湖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除了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等效能时,湾沚区铭源污水处理厂、无为市无城污水处理厂均已启动尾水人工湿地,其他县市区也可以结合污水处理厂周边土地等现状条件,综合考虑防洪等要求,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尾水人工湿地。

各地可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水质净化工程,对污水厂处理达标后的尾水或河(湖)水进一步净化,满足再生利用水质要求后,作为区域内生态、生产或生活用水。

城市水清岸绿景象的背后,是一座生态公园日夜不停地运转与守护。芜湖通过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让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市民休闲需求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人水和谐、城水共融的美丽画卷。

记者 吴敏 实习生 欧文传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