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虎军
周末在家整理书桌,翻出多年未用的一支“英雄”牌书法钢笔,拔下笔帽的那一瞬间,我想起了求学时代的诸多往事。
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我们用的都是铅笔,原因很简单,那时我们年龄小,写错字的几率大,需要经常用橡皮擦掉重写。开始使用水笔、钢笔也是上高年级以后的事情。
水笔与钢笔的原理相同,只是外观略有差异,水笔的笔头完全裸露在外,工艺相对粗糙;钢笔的笔尖由全钢、铱金等材料制成,其耐磨和精致程度要比水笔高出不止一个等级。钢笔的价格自然昂贵,是我们小学生望尘莫及的笔中“大哥大”。
要把字写好,需要一支得心应手的书写工具。水笔的笔头不耐磨、经常笔尖会劈开,因此书写不流利。终于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五叔复员回家,送给我一支“英雄”牌钢笔,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用上新钢笔、好钢笔。叔叔再三叮嘱我,钢笔要用温水泡一泡,把笔里的油脂成分浸泡出来,这样使用起来下水更流利。叔叔还强调一支钢笔最好只用一种颜色墨水,不要今天用这种颜色,明天换那种颜色,时间久了下水不畅,影响钢笔寿命。因此,我对这支钢笔分外珍惜,一直谨记只用纯蓝墨水。
那些年,同学们的学习文具简陋,也经常互相借用文具用品。有时在课堂上写着写着,钢笔里的墨水用完了,我就找同样使用纯蓝墨水的同学“借”一些。借墨水的过程就是把两支钢笔的笔尖相对,如同两只小鸟的嘴巴,对方钢笔在上,我的钢笔在下,对方同学小心翼翼地从钢笔橡胶墨囊里挤出几滴墨水,滴到我干涸的笔尖上,我捏住橡胶墨囊一吸,墨水就流进笔中。有时对方钢笔里的墨水被挤得仅存一二,笔尖上会突然出现一个气泡,忽地就炸裂了。这种“雪中送炭”的接济,在课堂上常常发生。借完墨水,我们都会相视一笑。
那年月,学校门口每隔一两个月会来一个修笔的小贩,同学们围着他摊开的箱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钢笔、水笔以及零配件,他的买卖是帮同学们更换变形的笔尖、破裂的笔套和易脱落的橡胶墨囊,修一次大多要花几毛钱。
上初中后,同学们受教语文的袁老师影响,他课堂上漂亮的板书成了我们的书写教科书,我们一笔一画地认真模仿,课后钢笔字帖练习,同学们也都在这个时期逐渐养成日后的硬笔书写习惯。后来,很多年里,钢笔书写仍然是我最钟爱的书写方式。
如今无纸化办公,办公室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了纸笔的踪迹,指尖敲在键盘上,文字在屏幕上流转成了日常。日子久了,偶尔有人请我写张请柬,心里总发怵,早没了当年的底气。提前练几页,写出来的字缺少了往日的方正圆润,那股汉字该有的精气神也淡了许多。
再握起“英雄”牌钢笔,笔身的凉意透过掌心传来,那些与钢笔、墨水、字迹相关的时光,却在记忆里愈发清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借墨水时的相视一笑,练字时纸页上的点点墨痕……是藏在墨香里回不去的时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