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给老人选家具不再“凭感觉” 家庭适老化有“标”可循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第A10版:朋友圈       上一篇    下一篇

家里有老人,选家具总怕“不合适”。怕棱角磕着、怕颜色看不清、怕操作太复杂……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发布《适老家具设计指南》(GB/T 46015-2025)国家标准,2026年2月1日正式实施。

这份标准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生活需求——从家具的颜色、材料,到能不能调高度、有没有智能辅助,每一处设计都藏着“让老人住得安心、用得省心”的小心思。

这份设计指南很“暖心” 让家具更懂老年人需求

这份标准,不是冷冰冰的“规定”,更像是给家里老人的“生活保障书”。等2026年实施后,给父母选家具,终于有了明确的“暖心指南”,不用再“凭感觉”,也不用再担心“不合适”。

外观和材料:

处处防“坑”,全是安全感

老人眼神差、行动慢,家具的“基础安全”最关键,标准里的要求特别实在:颜色不踩雷:主色调推荐浅米色等柔和中性色,辅助色用浅黄色等低饱和暖色调,还得和墙面、地面有明显对比——老人能一眼看清家具边缘,少磕着、少摔着;材料够安心:优先用天然、环保材料,刺鼻、易过敏的材料绝对禁用;沙发等软包家具,必须选高阻燃材质,多一层安全保障;细节超贴心:家具高度、角度尽量能调(比如椅子高度可随身高调节,桌子角度方便看书);外露边角全磨圆,杜绝“尖角隐患”;扶手做防滑处理,老人扶着起身更稳;坐垫、椅套能拆洗,清洁不用费大劲。

智能化设计:

不炫技,只让老人“用得会”

现在不少家具带智能功能,但老人怕学不会、怕按错?标准直接画了“底线”:操作要简单,智能交互得“一看就懂”,按钮少、字体大,操作提示直白,还能根据老人认知水平调整——不让智能变成“麻烦”;数据能共享,如果家具带健康监测(比如测血压的智能床垫),数据要实时传给授权的家人、监护人或医护人员——老人身体有变化,可第一时间知道。

功能配置:

全是老人日常用得上的“小帮手”

家具好不好,关键看“能不能帮上忙”,标准里的配置全是刚需。座椅类:配防滑脚垫(防椅子滑)、扶手(助力起身)、靠背(支撑腰背);柜架类:加辅助照明(找东西不摸黑)、支撑把手(开柜门有借力)、升降挂衣杆(取高处衣物不用踮脚);床和床垫类:装安全护栏(防翻身摔落)、健康监测预警(异常及时提醒)、助起身/翻身装置(行动不便也能自己调整);尺寸有参考:直接列出常用家具的适老尺寸推荐值,完全照着老年人身体数据来,再也不用怕买的柜子太高、椅子太矮。

将适老化家具落到实处 系统解决老人需求

那么,适老化家具设计和年轻人的需求会矛盾吗?《适老家具设计指南》国家标准能否解决老年人居家生活中的难题?

据《适老家具设计指南》国家标准起草小组的指导专家许柏鸣介绍,与近年来一些产品作为卖点的适老化相比,国家标准中的适老化,需要更加系统地解决用户需求。

此外,《适老家具设计指南》还提到,适老家具设计也要结合使用场景,考虑其他家庭成员、护理工作人员等的需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表示,适老化与年轻人的需求并不矛盾,大部分是可以融合的,比如老人看不清楚,可能把字写大或者对比加大,年轻人也没有不方便,“如果家里确实有老人在使用这种东西,我认为应该按老人的要求来做。”

适老化产品设计 应遵守安全易用舒适原则

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记者也发现市面上一些产品在适老化设计上的不足。比如有些智能马桶按键都在侧面,老年人要扭着身子并不方便,还有一些智能产品,使用语音交互,老年人吐字如果不清晰或者使用方言,有些产品就识别不出来。

针对这样的问题,《适老家具设计指南》提出,语音交互系统对于老年用户要设置更高的容错率,适应老年人的发音特点、语言习惯等,也要考虑老年人各项身体机能的下降和行为习惯,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分析老年用户特征,遵循安全性、易用性、舒适性等设计原则。

《适老家具设计指南》国家标准结合消费市场实际,将“感光夜灯、床铺面多姿态调节、健康监测预警”等应用列为可选项,允许企业根据具体使用者需求灵活选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认为,设计指南的形式具有灵活性,实际操作中也不能生硬地照搬适老化设计,而要考虑使用者、设备和环境的协调。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