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园战斗:以少胜多的正面阵地战
日期:09-03
马元村,古称“马家园”,位于南陵县许镇镇东部。1938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新四军第三支队在马家园地区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提振了军民抗日士气,坚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战必胜的信念。
“这场战斗不仅是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皖南前线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更是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今年75岁的陶显奇老人,退休前是当地的乡村小学老师,从小就听父辈们讲述过马家园战斗的惊险故事。1999年前后,他在协助整理乡史时,走访了许多亲身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老人,对这一段激烈的战斗过程,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站在马元村的新四军雕塑及事迹文化墙前,陶显奇详细向记者介绍了这一次战斗:“马家园地处南陵、湾沚、宣城三县(区)交界处,历史悠久、开埠甚早,古老的青弋江支流绕村而过、日夜不息,一条黄金水道孕育了一条繁华的马元老街。当年的马元,商贾云集、贸易畅通,为方圆十里八乡的商贸重埠。自湾沚被日军占领后,马家园就成为阻击日军西侵南陵,甚至控制长江的桥头堡。”
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进驻皖南泾县云岭,革命的火焰燃遍皖南大地。8月中旬,新四军第三支队克服装备较差、武器弹药不足、不宜担任正规阵地防御作战任务等困难,开赴皖南对日作战的前线,执行正面战场的守备任务。为进一步增强战胜敌人的信心,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在弋江镇蒲桥召开了全支队干部会议。新四军的到来,使经常遭受日军“扫荡”和蹂躏的当地群众欢欣鼓舞。部队一边帮助群众修复被日军毁坏的家园,一边日夜奋战,在河流、稻田圩埂等处构置好阵地,做好战斗准备。
1938年10月30日,日军第15师团和第116师团一部在湾沚出动步兵、骑兵共400余人,兵分三路向红花铺、红杨树新四军第三支队阵地发起进攻。新四军在马家园、弋江镇、西河镇沿线设立阵地顽强阻击,毙伤日军100余人。“这里就曾是当年的战场——新四军第三支队沿着这条青弋江支流的岸边,挖掘了长长的战壕,沉重打击了乘坐汽艇渡河进攻马家园的日军。道路的后面有个小池塘,当年埋葬了30多具小鬼子的尸体!”在村庄边一条小河的圩埂上,陶显奇激动地叙说着。
同年11月4日,日军再次增兵400余人,兵分四路向马家园一带新四军阵地发起猛攻。日军先以大炮狂轰,继而骑兵冲击,红杨树、马家园的新四军阵地一度失守。随后,新四军重新集结主力部队开展反击,同时组织精干小分队分头袭击湾沚、九里山、红杨树的日军。经过血战,新四军第三支队收复马家园和红杨树。日军前后方都遭到新四军重创,遂仓皇退回湾沚。此战,日军伤亡300余人,新四军伤亡32人。
马家园战斗,新四军第三支队有效反击了日军对该地区的扫荡,胜利完成了守备任务,大大鼓舞了皖南人民的抗战热情,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说明“新四军不仅善于游击战,而且会打正面阵地战”!
记者 吴安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