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鸠江区的芜湖市育才学校内,一座纪念馆静立于操场一侧。灯光透过玻璃展柜,照亮了斑驳的机枪、磨损的皮包和防毒面具——这些都是1939年那场8分钟战斗的历史见证。
“当年日军称官陡门是固若金汤的安全地带,三层铁丝网和天然河道构建的防御工事,在粟裕将军的奇袭战术面前形同虚设。”近日,鸠江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李祥龙娓娓道来,向记者讲述官陡门大捷的传奇。
李祥龙介绍,当年,官陡门是芜湖东北郊的一个小集镇,离铁路和军用机场只有3公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1937年12月10日,日军侵占芜湖后,在官陡门这个扼要之地设立据点,驻守300余名伪军。据点周边的布防严密,除防御工事外,在西、南、北三面每隔2.5千米构一个炮楼,遇有紧急情况,半小时之内,各方守敌就能驰援,如敌机出动,则不需2分钟就可临空扫射。
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鼓励皖南人民的抗战决心,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决定虎口拔牙,发起奇袭官陡门的战斗。为了打好这一仗,粟裕在1939年1月初就进行侦察、谋划并组织夜战演习。
芜湖市档案馆相关资料、书籍也有详细记载:1939年1月18日,粟裕亲率新四军一部从宣城狸头桥出发,沿丹阳湖东岸北进。第二天上午,部队乘船横穿丹阳湖,部队上岸后,又改乘预先准备好的船只,继续沿内河西进。20日大约20时半,粟裕派兵逼近黄池、青山敌据点,以掩护部队安全回撤,其余部队继续向目的地前进。21日凌晨4时许,在经过一系列迂回穿插逼近官陡门据点后,战斗打响。
这场突袭战从开始到结束,仅用了8分钟,连同清理战场在内只花了20分钟,除一名伪军司令在芜未回据点、侥幸逃脱外,全歼了官陡门300余名守敌,活捉了57名俘虏,缴获了4挺机关枪、10多支短枪、约70支步枪,还有手榴弹、子弹等军需用品。等驻芜日军赶来支援时,粟裕已带领部队安全撤退。就此次战役,粟裕在1939年10月7日的《新华日报》发表了战斗报告《芜湖近郊的奇袭》。
官陡门大捷是新四军游击战中的经典战役,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提振了皖南地区的抗战士气。为了传承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1993年,在鸠江区政府的推动下,官陡门大捷纪念室落户于原官飞小学校园内,2016年6月,在芜湖市育才学校校园内迁址新建纪念馆。
原官飞小学校长傅明水告诉记者,当年在官飞小学筹备官陡门大捷纪念室时,他们还拜访了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她对于芜湖用心传承革命精神高度肯定并提供了切实帮助。
步入官陡门大捷纪念馆,正对入口处的粟裕将军塑像目光坚毅,文字资料介绍了他的生平伟业,以及官陡门大捷的始末。进入内室,记者看到了楚青捐赠的衣帽、皮包,以及社会各界赠送的信件和书籍,还有缴获的日军机枪。
芜湖市育才学校罗蜜乐老师告诉记者,目前纪念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会接待大量人员参观学习。学校还将该馆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纳入到学校特色办学之中,将“传承粟裕精神、坚持三全育人”作为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主题。
岁月更迭,86年前的枪声已然远去,但8分钟战斗凝聚的智慧与勇气,仍在为这片土地注入前行的动力。
记者 吴敏 实习生 欧文传 文
记者 许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