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未忘记,他们就仍“活着”……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岁月变迁,山河为证,当年的?烽火硝烟与如今的盛世华年隔空对望,那些曾为家国浴血奋战、缔造了今天幸福生活的年轻生命,却大多未曾留下一张清晰的相片,缅怀无所寄托,思念无所牵系……
为了让后人更好地铭记英雄的模样,今年5月中旬至今,大江晚报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开展了面向全省的“为抗日烈士画像”系列公益活动。活动共征集到安徽三地的12位抗日烈士信息,现已完成画像创作,预计9月内全部送达。从春末到初秋,记者团队走过芜湖、池州、滁州,聆听烈士家属的深情讲述,见证当代青年以笔为桥、以AI为镜,在数字时代对红色基因进行最温暖的解码,重现英雄容颜,完成一场场跨越八十余载的“团圆”。
这不仅是画像,这是穿越烽烟的凝望,这是跨越时空的传承,这是一座城市、一个时代对英雄的深切致敬。
真情凝于画纸
AI再现英雄
2025年6月,池州市贵池区,71岁的方国超第一次看见爷爷“穿军装”。作为抗日烈士方瑛的长孙,他接过画像,用手指一遍遍摩挲烈士的额头、眼睛,语带哽咽,“爷爷,我们很想念你,后人没有忘记你……”素描画像上的方瑛脸庞饱满,眼神深沉。
“太奶奶,他是谁呀?”“他是我父亲,是烈士……”2025年8月,无为市石涧镇,满头白发的郭家珍收到了父亲郭成道烈士的画像,一并收到的还有一张通过AI技术复原的彩色相片。相片中,郭成道烈士容貌英挺,神情从容。82年的分别后,这个夏天他们“五世同堂”。
笔尖沙沙作响,“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的志愿者们一丝不苟地描摹调修,从眉宇到眼神,从军帽到纽扣,尽可能还原每一处细节。近四个月时间,他们画的不仅是烈士英容,更是一段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是一个民族不能忘却的历史。
除了传统素描外,“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还运用新时代的AI技术,将这些烈士画像转制为彩色相片,8寸大小,肌理逼真,给家属一份更温馨的留存。AI不仅修复了容貌,更修复了一段情感,弥补了一场遗憾。烈士不再只是纪念碑上的一个名字,而是回眸可见、亲切和暖的“家人”。
两代“同龄人”
一脉赤诚心
“我想让烈士的眼神柔和一些,深情一些,让他们看看今天的山河无恙、人间烟火。”19岁的卜语洁是“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在这次活动中为郭成道烈士画像,她形容自己“每次下笔,都怀着一种强烈的信念感、一种由衷的敬重与感动”。
方瑛烈士的画像由20岁的志愿者马宝军创作,他说:“能用画笔一点点去定格英雄,特别令我骄傲。烈士牺牲时,仅年长我几岁,却用生命诠释了何为信仰与担当。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理解了红色精神,它是烈士们用热血染就的、有温度、有面容的崇高信仰。”
志愿者李凌锋为无为秦学年烈士画像,在社交媒体上,这位00后青年把红色志愿活动称为“最潮、最燃”的暑期实践、大学生活的“高光时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会把从活动中汲取的磅礴力量融于日常的学习奋斗和未来的职业选择里”。
青春的笔绘制青春的颜,两代“同龄人”在这次活动中,完成了一次隔空对话。“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负责人、安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王伟告诉记者,这样的公益活动,将会影响年轻人的一生。“我们这代人的‘接力’,就是要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奔涌,这是吾辈的责任,更是吾辈的荣光。这面旗帜,当代青年接得稳,传得下。”
时代同频共振
信仰照亮全城
抗日英雄不朽,全城回响不绝。“为抗日烈士画像”系列公益活动,自5月15日至9月3日,共推出了15篇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而深刻的共鸣,信仰的光芒照亮江城,学子们澎湃的心跳在街巷间激荡。
芜湖市民刘佳女士每期必读,还把报道转发给全家人,“烈士不再遥远,他们就是身边的长辈。我们务必珍惜今日的点点滴滴,那是他们昔日奋战所愿见的风景”。
在无为石涧镇,民兵营长凌江波说:“我们要把村庄建设得更好,这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
芜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称赞该活动“让烈士事迹深入人心,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激励了更多人不断前行,为国家强盛贡献力量”。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宏认为,“为抗日烈士画像”兼具深刻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它记录的不是容貌,是民族精神”。在刘宏看来,当这些画像被展出、传播时,它们所承载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视死如归的精神也随之扩散,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这样的活动,能极大地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爱国主义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深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让年轻人在与祖国同频共振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活动全网瞩目
红色精神常新
一直以来,大江晚报和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开展的为烈士画像、为烈士墓碑描金等公益活动,一经报道后,都迅速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第一时间转载。
“我怕下笔太重,惊扰了烈士英魂;又怕下笔太轻,描不出他们惊天动地的往昔。”在新华社报道“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清明节为烈士墓碑描金的报道中,有网友深情地写下了这句话。
在大江晚报新媒体为烈士画像的相关报道中,网友评论道:“艺术是为人的需要而服务的。为烈士画像,多么有意义的事。”“让记忆更加清晰,让世人更加记住这些英雄。”“这才是绘画人该有的追求和审美”……一位网名为“清风徐来”的烈士家属在回帖中表示:“感谢你们为我爷爷画像,让我的爷爷有了形象,多少年了,家人只记得一个名字。”
如果你还记得,他们就仍“活着”。如果你还传承,他们就永不朽。
笔很轻,情很重;画会旧,精神常新。
我们用一场跨越时空的相见,告诉历史,我们从未忘记。
我们用代代青年的红色实践,告诉未来,我们奋斗不息。
记者 汤荣汛 程茜 许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