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薇
“为什么我总有点浪漫感?因为我生在清清的一湾蓝。是谁把那撩人的秧歌喊?还等着那晚归的小渔船……”当旋律响起,音符在耳畔跳动,仿佛眼前已是碧波荡漾、渔帆点点。
歌曲《一湾蓝》孕育于长江大保护背景下,以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质持续向好的趋势为创作源泉,巧妙呼应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境。它既承载着创作者对鱼米之乡的童年记忆,又记录下龙窝湖、巢湖等水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可喜成就。近日,这首歌荣获安徽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歌曲类优秀作品奖。
《一湾蓝》的创作缘由
“我是在龙窝湖边长大的,对母亲河长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儿时的龙窝湖水碧天蓝的景象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谈起歌曲《一湾蓝》的创作初衷,曲作者肖应泽感慨地说,“记得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江豚在江里戏水,我们一群小伙伴就在岸上跑,跟江豚比赛。”儿时的记忆深深地刻在肖应泽的内心深处,也为《一湾蓝》的创作埋下了最初的种子。岁月流转,长江两岸的风光在变迁中愈发动人,而那些关于童年的记忆,始终是肖应泽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创作的契机源于一次江滨漫步。“那次,我和词作者肖野晨漫步在长江边时,看着眼前的壮阔景色,童年的记忆与现实的风光在心中交织,于是,我脱口而出:‘我们写一首歌吧,就叫《一湾蓝》!五十年前的景象我说给你听,现在的美景你自己去体会。’” 这突如其来的灵感,让两位创作者一拍即合。
■
从心到行的创作之路
当仔细聆听歌曲《一湾蓝》时,你会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从最本真的感受出发,既有光荣的历史回响,也有鱼米之乡的秧歌渔影;既融入了天门山的壮阔景象,又借用了“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意境。
歌词定稿后,江南民歌的韵律在肖应泽心中自然涌动,通俗流行唱法与民族元素交融,形成了娓娓道来的独特曲调。他坦言,这首歌的创作从未刻意追求技巧,“套路”式的技巧远不及真诚的表达有力量。
在创作过程中,为了捕捉最真实的山河气韵,肖应泽和其他创作者们踏上了采风之旅。他们驾车去了巢湖,两次去了太平湖,又驱车从安庆到马鞍山,沿着长江前行,走走、停停、看看,还多次实地去感受龙窝湖、大龙湾、奎湖、竹丝湖、凤鸣湖等水域在绿色生态建设中的显著变化。这些行走的足迹让他们对“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有了切身体会,也为作品注入了鲜活的地域气息。对于这些实地观察,《一湾蓝》的歌词有意采用了模糊化处理,“我们希望让所有家门口有江河湖泊的人们,都能从这首歌中找到情感共鸣,共同感受新时代的变化。”
■
荣誉背后的集体力量
歌曲《一湾蓝》不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真情,更在音乐领域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在“美好安徽踏歌行”征歌活动中,从243首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三首优秀歌曲之一,到入围中国音协“听见中国听见你”参评作品,再到荣获安徽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歌曲类优秀作品奖,这首源自真情的歌曲,在专业领域与社会层面均获得了肯定。
谈及获奖感受,肖应泽的话语中充满了欣慰与感恩。“作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奖项,这个奖的分量不言而喻。这份荣誉绝非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力量的结晶。我想特别感谢芜湖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扶持。大家知道,纸上的歌谱变成声音和MV,是需要一笔不小的投入。很荣幸我几年前当选为芜湖市宣传文化领域的优秀人才,获得了创作扶持经费,让《一湾蓝》活起来。这里还要感谢芜湖市文联的大力推荐和市文化馆大力支持。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珍惜今天的历史机遇,当好新时代的记录者。”
用旋律点燃运动激情
采访的当天,恰逢芜湖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会歌《让爱引燃火焰》发布。这首歌的作曲者依然是肖应泽,同时,他也是词作者之一。
创作这首歌时,肖应泽深感“压力山大”。作为全市人民高度关注的体育盛会,市运会承载着市民的期盼,加之往届会歌已树立的高水准,更让这次创作充满挑战。不过,他表示,自己是一名运动爱好者,常年在神山公园、十里江湾公园等地跑步,对芜湖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着切身体会。
为了更好地把握芜湖市第十五届运动会精神,肖应泽特地去了解了运动会的赛事项目、参赛对象等细节,明确了“绿色、活力、欢乐、共享”的办赛理念。“这些方面都为创作找准了定位,让音乐不仅服务于赛事,还能成为展现城市精神面貌的载体。”
谈到创作《让爱引燃火焰》,肖应泽说,“这首歌整体追求的风格是舒展大气、动感明快、昂扬奋进和青春朝气。技术上运用了离调和转调技法,大调式和民族五声调式(副歌部分)糅合,电声和管弦乐伴奏,采用男女领唱加合唱、伴唱的形式,加强了音色块运用。歌曲朗朗上口、易学易唱、记忆点清晰、群众性强。等歌曲MV出来后,我想大家会喜欢这首歌的。”
从《一湾蓝》里流淌的江河深情,到《让爱引燃火焰》中跃动的运动激情,肖应泽用旋律记录着城市的点滴变化。希望这些优美的旋律能一直传唱下去,让更多人“听到”芜湖的美,共同守护我们身处的这座美好灵动的城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