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中国科学家重新定义时间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A09版:风物志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果有一台钟,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开始走时,一直走到今天,它的误差还不到1秒,你会不会感觉不可思议?

近日,中国科学家把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变成了现实。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制的锶87光晶格原子钟达到了惊人的精度:160亿年误差仅1秒!这不仅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如此高时钟精度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改变我们定义“秒”的方式,影响从GPS导航到引力波探测的方方面面。

从日晷到原子钟: 人类对精确时间的追求

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从太阳的影子开始。古人通过日晷观察太阳位置来判断时间,误差以小时计。机械钟的发明让精度提升到分钟级别,而石英钟更是把误差缩小到了秒。但真正的革命发生在1955年,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制造出了第一台铯原子钟,人类第一次利用原子的量子特性来计时。

为什么原子能成为最精确的“时钟”?这要从原子的内部结构说起。每个原子都像一个微型太阳系,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当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这个频率极其稳定,就像每个原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心跳”。

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采用铯原子的振动频率来定义“秒”: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辐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为1秒。这个定义一直沿用至今,支撑着全球的时间体系。目前最好的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3.2亿年误差1秒,这已经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高精度了。

然而,科学家们并不满足。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领域对时间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GPS卫星定位需要纳秒级的时间同步,相对论效应的验证需要更精确的时钟,深空探测更是对时间精度有着苛刻的要求。铯原子钟的精度已经接近物理极限,是时候寻找新的“计时员”了。

光晶格钟:

把原子关进“光牢笼”

如果说铯原子钟是利用微波频率的跃迁,那么光晶格钟则是利用光学频率的跃迁。光的频率比微波高10万倍,理论上可以提供更高的计时精度。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难题:如何让原子保持绝对静止?

原子在常温下会不停地运动,速度可达每秒几百米。运动的原子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就像救护车驶过时汽笛声会变化一样,原子发出的光频率也会发生偏移。即使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残余的运动仍会影响测量精度。

2001年,日本科学家香取秀俊提出了一个想法:用激光创造一个三维的“光晶格”,把原子困在其中。想象一下,用很多束激光相互交叉,形成一个类似鸡蛋托盘的三维网格结构。每个“格子”都是一个势阱,原子被牢牢地困在里面,就像鸡蛋放在托盘的凹槽中。

锶87原子成为了光晶格钟的理想选择。它的钟跃迁频率在光学波段,约为429万亿赫兹,比铯原子钟高了近5万倍。更重要的是,锶原子的能级结构相对简单,容易找到合适的魔术波长。当锶原子被冷却到微开尔文量级(比绝对零度高百万分之一度)并困在光晶格中时,它们就变成了近乎完美的“时间原子”。

对世界的改变:

高精度时间有什么用

如此高的时间精度究竟有什么用?答案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在卫星导航领域,时间误差直接转化为定位误差。光速约为每秒30万公里,1纳秒的时间误差就意味着30厘米的定位偏差。目前的GPS系统使用的是精度较低的原子钟,定位精度在米级。如果换成光晶格钟,理论上可以把定位精度提升到毫米级。这意味着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精确地行驶在车道中央,无人机可以在复杂环境中精确避障。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波经过时会造成时空的微小扭曲,这种扭曲会影响时钟的走时。如果在地球不同位置放置多台光晶格钟,通过比较它们的时间差异,就可以探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引力波信号。

在地球科学中,光晶格钟可以用来精确测量地球重力场。利用光晶格钟的超高精度,科学家可以绘制出精确到厘米级的地球重力场图,监测地下水位变化、预测火山爆发、探测地下矿藏。

未来已来:

重新定义“秒”的全球竞赛

2022年,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计划在2030年用光学原子钟重新定义“秒”。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人类计时体系的根本性变革。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球至少三个不同实验室的光钟达到2×10^-18的精度水平。目前,美国JILA实验室的锶光晶格钟和NIST的镱光晶格钟已经达标,中国的加入让这个目标更加接近现实。

中国在这场竞赛中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突破,还在于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从国产光纤激光器到精密光学元件,从超高真空技术到量子操控系统,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光钟技术体系。

时间,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深邃的概念,正在中国科学家手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彩。而这,仅仅是开始。(图片来自科普中国网站)

据科普中国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