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娅 杨唯伟
今天是七夕,一个浪漫又饱含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是中国的“情人节”,更有着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那么,芜湖人自古以来是如何过七夕的?现在的年轻人又有什么过节新潮流?当然,也不要忘了在这天仰望星空,为天上的牛郎织女祈福,遥想一下他们的爱情故事。
1
蛛丝针影间 古韵乞巧留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句,描绘了古代七夕节的乞巧盛况。在芜湖,这一传统自古有之,且别具特色。
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从前七月初六的傍晚,家家户户的庭院就热闹起来。姑娘们踩着暮色摆开香案,瓜果切成月牙儿,酒脯码得整齐,最要紧是那个藏着蜘蛛的锦盒,天明时开视,若蜘蛛结网,便是“得巧”。更特别的是,芜湖的乞巧活动皆于七月初六晚开始,而非七月初七。这一习俗源自南唐,黄钺在《于湖竹枝词》中注解道:“京口人用七月六日为七夕,盖南唐重七夕……芜湖去京口不远,亦沿此俗。”
读书人也有自己的乞巧方式:在园内设供案,放一碗水,次日日出时,见水上有油翳,便浮针其上,照在水里的影子若呈笔锋状,便预示考试高中;若呈棒槌状,则谓未得巧。
农家少女的七夕则更添浪漫色彩。已有意中人的少女,常在这晚到村外看瓜棚里“乞巧”,与心上人相会,共望银河,细语商量终身大事,以致“不要借着乞巧去会郎”成了芜湖一带的警世俗语。
2
古今交融时 新俗续传统
“却恐来朝鹊桥断,痴心更比女牛痴。”清代黄钺的诗句,如今成了芜湖年轻人过七夕的浪漫注脚。七夕夜,芜湖古城的街巷里,身着汉服的情侣执手漫步,衣袂飘飘,仿佛穿越千年。“00后”女孩小陈回忆去年的七夕夜,她和男友特意换上唐制汉服,在古城里留下了一套特别的七夕写真。“每每翻阅写真画册,都感觉古今穿越的甜蜜,现在的年轻人中,国潮正‘潮’,中国式情人节远比西方情人节更有底蕴和仪式感。”
七夕来了,芜湖的滨江公园成了小情侣们的浪漫约会地。长江之畔,歌声回荡,情侣们手抱荷花花束,花茎上系着纸条,写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坐在江边听情歌。在芜湖一所大学读中文系的大学生小李说:“去年七夕,我们在寝室举办‘七夕雅集’,品茶、对诗、玩投壶。大家轮流吟诵七夕的诗词,也很有一番古意,我当时读的是秦观的《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芜湖商家也善于捕捉商机,纷纷推出“七夕套餐”,各大商场、影院也迎来消费高峰。某影院工作人员表示:“七夕场次基本都满座,很多都是年轻情侣。”城市高楼的观景台上,情侣们相拥俯瞰江城夜景,万家灯火犹如人间银河。
长江之畔,阵阵江风送来恋人们的低语;古城墙下,现代霓虹与古典灯笼交相辉映。从古代的“蛛丝卜巧”到今天的汉服游园,从传统的“月下穿针”到现代的浪漫约会,这便是芜湖的七夕,有蛛丝结网的古意,有霓虹闪烁的新意,更有江风月色里,从未变过的人间温情。
3
星河鹊语夜 如何寻两星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怎能不抬头仰望牛郎星和织女星呢?说起来,是先有星星的命名,再有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关于两星的记载,最早大约可见写于西周末年的《诗经·小雅·大东》一诗,诗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由此可知,牛郎、织女二星得名甚早。两颗星分列银河两边,又都很明亮,很容易让人联想成隔河相望的一对夫妻,所以其后产生了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不过,在古代官方的星官体系中,织女星的称呼是被承认的,称为“织女一”,而牛郎星只是民间叫法,正式的名称是“河鼓二”。在西方的星象体系中,织女星称为天琴座α星,牛郎星称为天鹰座α星,并成为国际通用名。
牛郎星和织女星不仅耳熟能详,而且它们在夏夜的天空中都非常明亮。织女星在夜空中亮度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恒星。值得一提的是,因岁差现象,织女星大约在14000年前是北半球的极星,并在公元14000年将再度成为“北极星”。牛郎星比织女星稍暗一些,但也是第十二明亮的恒星。
那么,芜湖市民在七夕夜怎么找到牛郎星和织女星呢?因为两颗星都很亮,所以即使在光污染很大的市区也能很容易看到它们。七夕前后,夜幕降临之时,我们望向天顶附近,会发现三颗亮星组成一个三角形,这就是著名的夏季大三角。其中最亮的一颗就是织女星,在它的东南方稍暗的是牛郎星,剩下那颗距离织女星更近的是天鹅座的天津四。随着夜越来越深,这个“大三角”会逐渐向西边落下。如果是在光污染较小的乡村,还能看到如玉带般的银河从牛郎织女之间穿过,更具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