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守护长江生态 实现乡村振兴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A08版:美好家园       上一篇    下一篇

阳光洒落,鱼类养殖池的水面上泛着粼粼波光,数不清的刀鱼与鲥鱼银亮的鳞片在循环水流中闪烁;在龟养殖区内,大量的龟类自在地趴着,其中不乏金头闭壳龟、黄源闭壳龟等珍稀品种,那甲壳鎏金纹路,就像古铜器上的错金工艺……这是记者近日在芜湖沈巷一家水产养殖基地看到的场景。

?科技赋能 打造水产种业“芯片”??

据了解,这家公司名为安徽小老海实业集团,是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水产良种场。成立十年来,已发展为拥有5000余亩生态养殖水面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集群。

推开大门,泥土与藻类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还有淡淡的荷花清香。眼前是数十亩见方的土塘,被纵横交错的田埂分割成规整的方格,塘面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油亮的褐绿色。在更广阔的区域,还设置了大棚鱼类养殖基地和龟类养殖基地。

“走,带你们去看龟王!”在小老海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见到了这里的“龟王”,那是一只成年的金头闭壳龟。据介绍,这龟看起来很普通,其实并不普通。它是中国特有物种,全球人工养殖数量仅数百只,繁殖技术门槛很高。这种龟因其黄头部与黑斑腹甲的独特配色,被称为“国龟瑰宝”,极具观赏与收藏价值。

据了解,龟类是变温动物,活动量、进食量受水温控制大。为此,养殖基地通过智能化温控系统,将水温波动控制在±1℃范围内。对于稚龟和幼龟,还特别设置了恒温培育区。

水质管理是水产养殖的一大技术核心。养殖基地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配备了一套完善的水质监测与处理系统。养殖用水经过沉淀池、生物过滤池和消毒池的多级处理后重复利用,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定期监测水中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关键指标,确保水质参数安全。

养殖场还探索了“鱼龟混养”模式。在成龟池中放养一些草食性和滤食性的鱼类,如草鱼、鲢鱼等,这些鱼类可以利用龟的排泄物和残饵为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还能增加单位水体的经济产出,提高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

产研融合 构建生态农业新范式

工作人员自豪地说:公司已先后与安徽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这里不仅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龟鳖保育基地,更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也曾专门来到沈巷,与其合作建立了“安徽省水产院士工作站”,致力对胭脂鱼、螃蟹、金头闭壳龟等进行人工繁育和资源保护及研究,并先后获得安徽省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

劳动致富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一个企业的蓬勃成长,离不开优秀领导者的远见与担当。集团法人代表陈忠翠曾被评为两届全国妇女代表、“全国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安徽省“巾帼创业之星”和芜湖市劳动模范等;集团董事长沈保平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资源养护先进个人”、第一届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他们通过自身示范,将“双学双比”的进取精神与“劳动模范”的敬业标准融入企业血脉,激发团队潜能。在这对“黄金搭档”的引领下,企业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在社会责任与行业创新中树立了标杆。

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长江的放流船,从养殖塘的投饵机到餐桌上的生态鱼,芜湖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生态保护为墨,在长江经济带上描绘着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在这里,每一尾游动的鱼苗都是生态文明的注脚,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在续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记者 苏望 丁佳佳 实习生 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