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烈日下的“铺路人”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A05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26日下午3点,鸠江区中江大道的空气像被点燃的棉花,裹挟着柏油路面蒸腾的热气扑面而来,室外体感温度超40℃。路旁的樟树叶子被晒得打卷,蝉鸣声里透着几分疲惫,而芜湖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人行道维修的师傅们,正半蹲在滚烫的路面上,专注地修复一段因25日晚遭强降雨浸泡而凹凸不平的人行道。

陶四宝师傅用粗糙的左手手掌紧紧按住一块灰色地砖,右手握着橡胶棒槌,“咚、咚”轻敲砖面——每敲一下,他都用手指摸一摸砖缝,确认平整后才继续贴补下一块地砖。阳光毫无遮挡地落在他身上,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有的滑进下颌的胡茬里,有的砸在刚铺好的地砖上,瞬间就被高温烤得没了踪影。他身上的橙色工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后背的汗渍晕开一大片,紧紧贴在脊背上,衣摆处还沾着星星点点的水泥渍,那是与道路打交道多年的印记。

今年50岁的陶师傅在人行道维修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我们下午1点就到这儿了,这个点太阳最毒,修完正好赶在晚高峰前,不耽误市民走路。”他直起身,用手背抹了把脸,指尖蹭过脸颊时,能看到一层细密的盐粒——那是汗水蒸发后留下的“勋章”。作业路段紧邻机动车道,几乎没有树荫,阳光长时间直射,将他的手臂和脸庞晒成了深褐色,与衣领、袖口下浅了两度的肤色形成一道清晰的“分界线”,像是给皮肤刻上了岗位的烙印。

“你看这几块旧砖,边缘都翘起来半厘米多,下雨天积了水,老人小孩踩上去容易打滑。”陶师傅蹲下身,用起子轻轻撬动一块松动的地砖,底下的泥沙顺着缝隙滑落。他一边用小扫帚扫净基层的碎石和尘土,一边比划着介绍维修流程:先得把破损地砖一块块拆下来,要是基层有塌陷,还得用碎石重新垫高;接着按1:3的比例拌好水泥砂石,铺在地面上压平;然后依照事先拉好的白色控制线,把新地砖对齐摆好,每块地砖都要敲三四下调整平整度;最后用水泥砂浆填缝,再用抹子把砖缝抹得光滑,防止积水渗进去。就这么一处不到十平方米的破损路面,他们足足忙了1个多小时。

陶师傅掏出口袋里的手机想看看时间,屏幕上满是湿漉漉的汗渍,指纹解锁试了两次才成功。“从上班到现在,衣服就没干过,风一吹凉一会儿,汗马上又冒出来。”他笑着说,语气里没有丝毫抱怨,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旁边的工友递来一瓶冰镇矿泉水,陶师傅拧开瓶盖猛灌了几口,剩下的水他倒在手上,往晒得发红的脖子上擦了擦,“这样能凉快两分钟。”

据了解,陶师傅所在的维修班组共有11个班,每班3至4人,负责的区域横跨芜湖多区,总面积超过180平方公里。仅1天时间,他们就要修复120多处人行道破损点,总面积超1000平方米。2024年全年,整个班组共修复了12万多平方米的沥青道路、6万多平方米的人行道,相当于16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为了保障市民“脚底下的安全”,维修班组实行24小时巡查制。白天,他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排查隐患;深夜,只要接到市民报修电话,他们会立刻带着工具赶过去。“前几天凌晨1点,有市民说小区门口的人行道塌了个坑,我们半小时就到了,连夜修好才放心。”陶师傅说。眼下正值高温季,班组特意调整了作业时间,避开正午最热的时段,还准备了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用品。

最近雨水多,班组又忙着对市区20多条主次干道的薄弱路段进行养护。他们用水平仪检查人行道的排水坡度,对容易积水的地方重新铺砖,还蹲在路边清理下水道口的落叶和杂物,确保雨水能及时排走,减少内涝。“之前下雨天,有的路段积水能没过脚踝,现在修完,雨水很快就流走了,市民走路也安心。”陶师傅说。

夕阳西下时,陶四宝和工友们终于完成了当天的任务。收拾工具前,他特意在修好的人行道上走了两圈,脚步踩在平整的地砖上,发出清脆的“嗒嗒”声。“看着市民在我们修的路上安全走路,心里特别自豪。”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地弯腰、铺砖、挥汗如雨。正是因为有陶四宝这样的“铺路人”,在炙热的路面上一寸一寸守护着城市的脚步,我们脚下的路,才始终平稳又温暖。

记者 许诚 实习生 钱琰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