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念抗战“烽火”到传承教育“薪火”
日期:08-28
初秋的无为市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村,阳光穿过戴安澜故居门前的两棵刺槐,洒下一片斑驳光影。这两棵被唤作“安澜槐”“荷馨槐”的槐树,1947年由将军夫人王荷馨在芜湖校园亲手种下。2021年,芜湖市第二中学迁址,随后两棵槐树“归根”故里;西洋湖新校区补栽两棵同名新槐,由将军之子戴澄东执铲培土。老槐记录烽火,新槐托举未来,四株槐树共同书写了一段从纪念抗战烽火到赓续教育薪火的壮阔史诗。
戴安澜是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毕业。抗战期间,他在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中屡建战功。1942年率远征军200师入缅,于同古血战12昼夜,以少胜多重创日军。北撤途中负伤,英勇殉国。戴安澜将军追悼仪式在广西全州举行,毛主席亲笔题赠挽诗。为了纪念将军,一所以戴安澜名字命名的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广西全州创办,1947年迁至芜湖古城。王荷馨以丈夫之名与己名在校园中心广场种下两棵刺槐,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既寄托哀思,更寓教育薪火相传。1952年学校更名芜湖市第二中学,双槐自此成为“会呼吸的校史”。一届届学子在树下晨读、宣誓,把“安澜精神”刻进青春记忆。
2021年,芜湖市第二中学迁址西洋湖校区并增挂“安澜中学”校牌,两棵槐树的去留牵动全城。“老师们舍不得,学生们也舍不得。”芜湖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毛红回忆,经多方协调,2022年1月21日,在将军殉国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两棵槐树最终回到将军故里。
移栽当日,村里老人、孩子齐聚,共同见证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归根”。令人惊喜的是,两棵槐树在故居门前重新扎根,枝叶愈发茂盛。75岁的村民王东海把自家卧室改作故居的监控室,“我替将军守好家。树叶密了,心里就踏实。这两棵槐树回来,就像将军也回来了。”
“戴安澜在此出生、成长,终以身许国。”练溪社区党总支书记代卫华介绍,1924年,戴安澜从叔祖戴端甫信中得知黄埔军校创办,遂辞别双亲赴广州,考入第三期入伍生队,更名“安澜”,自号“海鸥”,立志力挽狂澜。如今,每逢将军诞辰或殉国纪念日,海内外黄埔同学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人员纷纷前来,开展“瞻仰名将故里,弘扬爱国精神”主题教育。风和村依托红色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传统村落旅游为脉络,正在积极打造集党风廉政培训、爱国主义教育、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基地。
在芜湖市第二中学西洋湖新校区,新植的“安澜槐”“荷馨槐”同样枝繁叶茂。学校将“安澜精神”融入育人全链条:新生夏令营首课必是戴安澜事迹宣讲;校史馆收藏《戴安澜传》等红色典籍;“安澜精神”纳入实践课程、党团校课程,并融入社团与纪念日活动;管乐团、健美操队、啦啦队、合唱团、陶艺等社团均以“安澜”命名,成为精神传承的鲜活载体;学校在戴安澜牺牲纪念日前后,举办“安澜”管乐团大型公益展演,2018年更以全国冠军身份赴德国参赛,让“安澜精神”走出国门。正如毛红所言:“80年天翻地覆,唯一不变的,是每位安澜学子心中都住着一个戴安澜。”
今天的戴安澜故居挂牌“芜湖市第二中学安澜教育集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内,将军生平、勋章与手迹静默陈列;院落里,两棵老槐枝叶参天,树下石碑镌刻着《安澜荷馨双槐记》:“……为国横刀在远方,英年断肠未思量;七十回归不为晚,双槐长顾是故乡。”每逢纪念日前后,学生列队槐下,齐声朗诵毛主席为将军题写的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诗声回荡,叶影摇光。
老槐守根,新槐启程。烽烟早已散尽,而诗里的壮志、树下的誓言,仍在每一片新抽的嫩芽里日日拔节、年年长青。
记者 奚璟 韩骏 汪武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