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汪锦扬(中江小学510班)
指导老师:金莉
蝉鸣未褪的盛夏,芜湖市博物馆里满是盼着学做无为剔墨纱灯的小朋友。活动一开始,我们自发组队,我和三个小伙伴凑成一组,跟着非遗老师,用四节课打磨一盏藏着“芜湖记忆”的灯。
一进活动室,展柜里的纱灯便撞入眼帘——柔暖的光从绢纱间漫出,添了几分雅致。老师低头摆弄细木架,指尖轻拢慢捻木料,午后阳光落在他手上,像给老手艺镀了层温柔金光。其他小组的小朋友也围在展柜前惊叹,眼里满是好奇。
“每个四人组合作做一盏灯,四面各画一幅图。”老师话音刚落,我们就围桌商量,旁边小组的讨论声也热闹起来。有人指着窗外提议:“画芜湖的老建筑吧!”中江塔的飞檐、天主教堂的尖顶、鸠兹广场的“鸠顶泽瑞”、芜湖站的轮廓,这些家乡印记凝在纱灯上,一定很特别。
四节课里,我们慢慢上手。裁绢纱时,料子薄如蝉翼,剪坏一小块,老师说“老手艺得慢慢磨”;勾线时我画中江塔的手发抖,小伙伴扶着我手腕稳笔;上色时给天主教堂涂浅黄,有人蹭得满手颜料成了“小花猫”,引得邻组转头笑。大家互相搭把手,原本生疏的步骤,也渐渐变得顺畅。
等所有细节都敲定,我们小心地将四个纱面往灯架上拼。当最后一角绢纱固定好,我们的创意真的浓缩成了一盏灯里的“芜湖街景”。这时,旁边小组也传来欢呼,原来大家都陆续完成了作品,活动室里一下子满是欢乐的笑声。
提着灯走,灯光随脚步轻晃,像握住流动的非遗故事。这光让我懂了老手艺的匠心,也感受到非遗的鲜活。这四节课,我不仅学会做灯,更发现家乡的美藏在老建筑里,藏在和小伙伴创作的时光里。
这场非遗之旅,是暑期最亮的星,照亮我对家乡与传统文化的热爱。原来传承不只是手艺,更是和小伙伴一起,把身边的美好一点点刻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