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学期将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提醒,家长孩子都要做好心理调适,降低焦虑,迎接新事物。
一是主动调整作息,重建生理节律。开学前一周要逐步调整睡眠和起床时间,每天向前推移15-30分钟,直至与上学作息同步。此举有助于同步昼夜节律,减少因睡眠剥夺带来的认知功能下降和情绪波动。
二是实施认知预演,降低预期焦虑。焦虑多源于对未知情境的担忧,家长可引导孩子共同查阅新学期的课程表、了解新学期的学习内容与目标,共同准备学习用品。通过具体化、可视化的行为,将模糊的不安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行动步骤,增强对环境的控制感。
三是设定合理目标,运用“小步子”原则。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或自我要求是开学后产生挫败感和压力的重要来源,建议采用“SMART”原则(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有时限的)设定学期初期的目标,从容易完成的小任务开始,如每日整理书桌、预习一章节内容等,通过积累“小成功”来提升自我效能感,为后续挑战建立信心。
此外,漫长的假期可能导致同伴关系疏离,开学前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与同学进行短暂、轻松的互动,如相约一起去购买教辅材料、讨论假期见闻等。提前重启社交连接,有助于减轻开学后面对人际关系的紧张感,并重建校园归属感。
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投射。这段时间,家长应避免反复唠叨或表现出过度担忧,而应扮演冷静、支持性的角色,多倾听孩子的感受,给予情感认同,而非急于提供解决方案或施加压力。
记者 程茜 实习生 钱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