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为抗日烈士画像”系列公益活动引发共鸣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A04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让后人更好地铭记英雄的模样,大江晚报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开展了“为抗日烈士画像”系列公益活动。从5月中旬至今,系列报道每推出一篇,都会引发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共鸣。对抗日先烈的集体追忆、对红色精神的讨论传承,回响不绝。8月20日,本报刊发的报道《耄耋老人与抗日先烈的“跨时空”团聚》,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反馈。烈士家属的眼泪、志愿者的画笔、AI技术的温情运用,交织成一场跨越80多年的“团圆”。

这种守护方式很酷很有温度

“系列报道每推出一篇,我都把电子版链接转给全家人。”40岁的市民刘女士是大江晚报的忠实读者,自活动开展以来,她一直关注进展,每篇必读。“我尤其被‘如果你未忘记,他们就仍活着’这句话打动,那些看似遥远的先烈,原来就是邻家的长辈,而我们今日的寻常生活,正是他们毕生奋战所愿见的风景。”刘女士计划趁着暑假最后一周,带孩子走访芜湖的红色旅游地,接受红色教育。

20岁的钱琰是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二学生,她对最新报道中的几幅照片印象深刻。“看到老人轻触画像的动作,仿佛跨越时空和先烈对话,那种真切的凝视与思念深深打动了我。我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红色青春,很酷、很有温度,我为此而自豪。作为年轻一代,我也要继承先烈的精神,用专业和热诚报效祖国。”

把村庄建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在烈士家乡无为市石涧镇,福路社区民兵营长凌江波深有感触,“郭成道烈士是我们村的英雄,我们今后会在村里进一步宣传先烈的事迹,让年轻一代知道,榜样就在身边。同时也要更好地照顾烈士家属,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我相信,传承先烈精神能够凝聚力量,把我们的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这也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为抗日烈士画像”系列公益活动一直以来得到了市、县(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全力支持。芜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对活动表示了高度的肯定:“这项活动让先烈们的事迹更加深入人心,让先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激励了更多人不断前行,为国家强盛贡献力量。”

记录的不仅是容貌更是民族精神

“‘为抗日烈士画像’活动是一项兼具深刻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的优质项目。它远不止于一次艺术创作或简单的慰问,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宏表示,这项活动的社会意义深远,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历史与现在,也温暖了老兵与社会。

抗战老兵是民族的英雄,“用画笔为他们画像,是一种极具人文关怀的‘抢救性’记录。这不仅是记录他们的容貌,更是通过艺术手法捕捉他们眼神中的坚毅、沧桑与荣耀,将他们的精神形象永久定格,为国家和民族保存下一份珍贵的视觉档案和历史记忆。”在刘宏看来,“为抗日烈士画像”本身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当这些画像被展出、传播时,它所承载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视死如归的抗战精神也随之扩散,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对参与活动的大学生而言,这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全方位的成长。”刘宏介绍,学生笔下烈士画像的每一道纹路都仿佛在诉说一段烽火岁月,爱国主义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深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代入,能极大地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总而言之,‘为抗日烈士画像’活动是一项双向赋能、价值深远的活动。让年轻人在与祖国同频共振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场对抗日先烈的追寻与记录,不仅圆了耄耋老人的梦,更唤醒了整座城市对英雄的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画笔很轻,情义很重;技术很新,记忆很旧——但它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该被记住的,永远不被遗忘。

记者 汤荣汛 程茜 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