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住在“同一屋檐下”的相处之道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第A10版:朋友圈       上一篇    下一篇

俗话说养儿防老,在传统观念里,老人与子女们同住,似乎这才是符合中国式养老的传统观念。然而,老人与晚辈住在“同一屋檐下”,由于彼此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不同,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那么,同住一起,又该怎样相处才能让双方都舒适?

和老人同住相互理解至关重要

采访中,虽然有部分受访者表示长辈和子女同住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子女还是愿意和长辈一起居住。家住富贵园小区的王女士自结婚后就一直与公婆同住,如今有近20个年头。她表示,和公婆一起住,两代人彼此关心理解,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相处得温馨和谐。

“我公公婆婆今年70多岁了,身体硬朗。我女儿小时候学游泳,都是公公每天接送。我婆婆是个勤快人,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我和老公每天下班回来都有可口的热饭热菜。我逛街看到适合婆婆的衣服会给她买,每年都会给老两口报个团出去旅游散散心。”王女士表示,跟老人住在一起,一定要互相理解,还要有感恩的心。早些年住在一起也会因为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不同有些小磨合,但时间长了,彼此互相适应包容就好了。现在,婆婆早就把她当成亲生女儿,要是哪天真的分开住,她恐怕还不习惯。

“孩子小的时候,有了公婆伸把手照顾,把家里打理得妥妥帖帖,我和老公才能安心去上班。现在他们岁数大了身体状况也慢慢下滑了,该是我们感恩回报的时候啦!”值得一提的是,王女士的丈夫陶先生特别会处理婆媳矛盾,充当了润滑剂的作用,这也是多年来他们相处得越来越好的原因。

陶先生认为,两代人在观念上存在一定差异,要不要一起住,主要取决于家庭实际情况,有赖于充分尊重与沟通。如果老人明确表示不愿和儿女一起住,且身体健康、心态好,那么分开住可以让老人更自由、更轻松,老人也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做子女的若打算接父母同住,也要互相理解,多换位思考。尤其是丈夫的作用至关重要,既要体谅妻子,也要安慰好父母,大小事尽量不过夜,有什么事情及时沟通,毕竟家和万事兴。

“一碗汤”的距离刚刚好

家住赭山春秋小区的90后陈女士结婚后,原本没有与公婆同住,但自从有了孩子,为了让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就让公婆搬来与他们共同生活。可因为育儿理念、生活习惯不同,双方经常发生小摩擦。为了缓解家庭矛盾,陈女士与丈夫商量,把公婆原来住的房子卖掉,在赭山春秋小区附近买一套小户型房子,这样和公婆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不仅能互相照应,还能缓解家庭矛盾。

“现在,公婆白天在我家帮忙照顾孩子,晚上回自己家住。我们两家的距离走路也就几分钟,非常方便。周末,我俩自己带孩子,让他们老两口歇一歇。这样大家分开住,双方都有独立的空间,相处起来就好了很多。”陈女士说。去年的一天夜里,婆婆突发急性胆囊炎。接到电话后,陈女士和丈夫立刻开车把老人送到弋矶山医院。“要是住得远,肯定不会这么方便。所以,和长辈就近住挺好的。”陈女士感慨道。在她看来,和长辈住得近,既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也能随时互相照顾。在分开住的这几年,陈女士和公婆的关系一直很融洽,老人也很享受这样的时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陈女士这样有条件和长辈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倘若经济条件有限,不能与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子女应当在精神上多给予老人安慰与关心,抽时间经常回家探望老人,或定期给父母打电话。

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

“就近居住”还是“共同生活”照顾父母,对一些70后、80后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摆在面前、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杨先生在开发区上班,老母亲今年82岁,总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小窝,仍坚持要一个人在老家巢湖生活,无数次拒绝杨先生让她搬来芜湖自己家一起居住的请求,无奈杨先生只好半个月一次开车过去看望,送去生活必需品。“我妈比较喜欢清静,逢年过节我就会带着妻子和女儿回老家住上几天,享受天伦之乐。”杨先生告诉记者,等再过几年,无论如何也会把母亲接到家中同住,离太远实在不放心。

杨先生的母亲身体还算健康,生活能够自理,而对于疾病缠身的老人,身边如没有人随时照顾就是一个大问题。张女士是在45岁那年重新搬回父母家一起生活的。她的父母都已年过八旬,父亲患脑血栓,母亲有阿尔茨海默病,张女士只好自己家、父母家“两边跑”,一周5天住在父母家,白天她上班后家中请了阿姨,下班后和阿姨一起照顾两位老人,和父母一住就是5年。张女士说,这5年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有太多的不习惯不适应了,20多岁结婚离开父母家,结束了“两边跑”的日子,现在又搬到父母家一起生活,累点辛苦点不算什么,不同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碰撞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她也感激重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张女士说:“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生活时,他们是年轻的,我是被他们照顾的孩子;再和他们一起生活时,他们老了,我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