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珩琅山下的小流域治理之变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第A04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珩琅山下长寿村,长寿大米受欢迎。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珩琅山地处皖南,景色优美。近年来,珩琅山下珩琅村长寿老人越来越多的现象被游客传播开来,大家返途时也会带一些或快递回一些本村特产长寿大米。如同当地民宿周末节假日一房难求一样,长寿大米也愈发受到市场青睐。

当下是水稻抽穗灌浆关键时期,而今夏以来持续高温,珩琅山下的长寿水稻“渴”吗?天气炎热,这里还有景可赏、有客常来吗?

8月19日,记者在珩琅山下走访发现,水流从小流域生态治理后的水库中沿着修复后的沟渠汩汩畅流,长寿水稻长势良好。同样受益于小流域生态治理,珩琅山村及红杨镇多地旅游景点依然受欢迎,回头客特别多。红杨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各小流域综合治理,打通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通道,绘就了一幅山清水秀、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小流域生态治理蓄水减灾保水土

在珩琅山小流域生态治理后的山塘旁,记者注意到,风景如画,碧水清澈,虽然经历多日高温,但山塘水位并没有降低许多。红杨镇副镇长李斌对于当地小流域生态治理非常熟悉,他指着该山塘介绍,治理前的红杨镇小流域,面临着发展的“水瓶颈”。

李斌介绍道:“以前这些小流域很难发挥应有的功能,珩琅山山塘渗漏,水土流失,古运河十里长港长期淤积,蓄水能力弱,雨季山洪威胁大,护坡坍塌、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山林生态面貌维持艰难。和平河小流域依赖山区降水,但鹅卵石河床渗漏严重,蓄不住水成了老大难,不仅灌溉水源短缺,水质也受影响,制约了梅溪塘等潜力景观的发展。三合圩区域虽地势平坦,但河道冲刷、涝渍隐患突出,更因灌溉不便导致大量边角地、荒地闲置,土地资源沉睡,农业难以集约化。”

面对挑战,红杨镇精准施策,已在珩琅山、和平河、三合圩等区域系统推进了生态治理工作。首先是畅通水系,通过清淤疏堵,将原河床河道清除淤泥、垃圾以及泛滥生长的水生植物,恢复水系的自然活力。其次是生态固岸、守护水土,针对不同地形,红杨镇采取不同措施,于珩琅山区,建设挡墙以稳固边坡,种植并维护植被来避免水土流失和滑坡;三合圩流域在此加修护岸,有效抵御水流冲刷,保护周边的良田和村庄。最后是节点控制,建设蓄水闸站控制主干河流水位、利用农田涵闸控制圩内沟渠蓄水量,既能将汛期多余水量自流进入青弋江,以减轻各自下游防洪压力,又能从青弋江提水进圩内农田进行灌溉,大幅提升抗旱能力,稳产固收。

“长寿米”等金字招牌根基更加稳固

经过治理,三个小流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记者获悉,和平河与三合圩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均超过98%,保土效率达90%以上,林地区域的宜林宜草面积提高至95%以上,水土流失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所增强,生产和生活废水排放现象大幅减少。其中,和平河流域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治理的经济成效也尤为显著,深刻印证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最直接的效益体现在农业。李斌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对周边流域的水资源实现了完全可控可用。”水系畅通后,自然降水高效接入灌溉网络,大幅减少了对电动提水的依赖,灌溉成本下降。在三合圩两侧岗地,原先因缺水撂荒的边角地,在水系畅通、供水充足后,通过“小改大”整合,有效种植面积新增至1330余亩。土地平整、沟渠配套的农业环境,为大户流转与机械化耕作铺平道路,极大提升了土地效益,珩琅山“芜湖大米”“长寿米”等金字招牌的根基更加稳固,产业链价值更多留在了乡土。

“两山”理念在皖南大地的鲜活注脚

治理后的清澈流水化作了最为动人的景致,也成为了最具潜力的文旅资源。珩琅山村凭借焕然一新的山区生态与畅通无阻的十里长港,生态优势得以加速释放。

在和平河畔,往昔因缺水且水质不佳而发展受限的玫瑰谷,如今水源充足、环境清幽,成功实现蜕变,成为了集研学与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热门旅游景点。三合圩流域临近梅村,改善后的村庄人居环境与周边水环境,为区域旅游规划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周桥村油菜花田观光、梅村小筑精品民宿等项目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记者了解到,梅村小筑精品民宿自2023年11月25日开业试运营至今,累计接待入住客人1.8万余位,营业收入已达450万余元。

民宿、农家乐等第三产业的兴起,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并增加收入。59岁的梅觉河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曾经在工地奔波的他和妻子,如今都在本地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加上自家12亩农田的流转收入,一年总计约8万元,家庭生活安稳富足。“环境好了,工作轻松,还能照顾家里老人,比在外面强太多了!”梅觉河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心声。像他们这样,通过保洁、餐饮、民宿服务等实现本地就业的村民,周桥村全村已有近150余人。更可喜的是,家乡的美丽蝶变正吸引着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经营民宿、开发农旅产品,为乡村注入新活力,真正让“产业链扎根乡土”,让乡亲们吃上了香甜的“旅游饭”“生态饭”。

红杨镇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笔,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墨,在青弋江畔绘就了生机勃勃的振兴画卷。治理前后,变的是淤塞转通途、隐患化安全、荒芜成沃野;不变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绿色发展的执着。红杨镇的乡村振兴之路,因水而活、因绿而兴,生机无限,未来可期。

记者 吴敏 实习生 欧文传 文

记者 汪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