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青 文/摄
历史,实在太眷顾芜湖了。它不仅让芜湖拥有了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让这份荣耀在2500多年前就定格在史乘之中。芜湖的这份幸运,是从一场战争开始的。如今,我们就来说说这场遥远的往事……
权且让时间倒退到2595年前的那个春天,在古老的鸠兹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规模并不大的战争,芜湖也因此得以留存于史册之上。这场战争就是吴楚之战,这部史册就是《左传》。
当时的芜湖,称作鸠兹,还是吴楚交界处的一座边陲小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吴头楚尾”。楚国在先秦时期,一直是一个大国,特别是由于公输班(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鲁班)“自鲁南游楚”,为楚国设计和创制了一种名叫“钩强”的“舟战”利器。凭借这种水战利器,楚国战船在处于劣势、被迫逆流而退时,可以阻挡敌国战船接近;而处于优势进攻时,则可以钩住顺流而退的敌国战船,进行接舷战。“钩强”配备战船,使楚国舟师战斗力大大增强,一时使各方诸侯患上所谓的“惧楚”症。
但偏偏就有那么一国,不仅不惧怕楚国,还经常攻打楚国,这就是吴国。吴国是西周时周太王之子太伯、伯雍创建的小国。在吴楚关系中,早期吴弱楚强,而后吴国崛起,且受晋国扶持。春秋中晚期,吴国已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吴国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位在春秋战国历史上谜一样的人物——申公屈巫。屈巫原为楚国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内)县令,人称“申公巫臣”,是一个很有才能,又极富个性的军事家。成语“疲于奔命”,就是源自于他。申公巫臣为了迎娶战国时期第一美女夏姬,不惜抛弃名利、地位,还有整个家族,而费尽周折带着夏姬叛逃到晋国。申公巫臣投晋之后,留在楚国的家人被全部斩杀。他发誓要报复楚国,于是来到吴国,亲自教吴国军人射箭、驾车、演习战阵,劝吴王寿梦攻楚。
当时,中原北方的晋国与江汉流域强国楚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正展开激烈的较量。为削弱楚国,周简王二年(前584),申公巫臣极力游说吴王寿梦联晋抗楚。
晋之建议与吴王西向夺取楚势力范围的企图不谋而合。此后,吴国通过一连串的武力征讨,将原归附于楚的东方蛮夷纳入其控制之下。吴国因此国力大增,并开始了与中原各国的密切交往。周灵王二年(即鲁襄公三年)春,为遏制吴国势力西进,楚共王遣令尹子重率精兵东进攻吴,取其西部鸠兹邑,进至衡山。鸠兹之战由此开始。
这场战事,后来被左丘明记录在《左传》中:“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区区19个字,坐实了芜湖2595年的历史,也让“鸠兹”名垂青史。楚国在与吴国的交战过程中,连吃败仗,吴国名声大振。楚共王十分生气,特派楚庄王之弟、时任宰相的子重在公元前570年“帅师伐吴”,目标就是鸠兹。
据《左传·襄公三年》记载:“子重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楚军3000名士兵跟在300辆战车(舟)后攻打鸠兹邑。未料吴军在强敌当前之际,选择主动放弃鸠兹邑,随后派伏兵拦腰一击,活捉了楚将邓廖,楚军“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220辆战车(舟)被缴获,2700名士兵战死或成了俘虏,损失十分惨重。
子重归国后,向楚共王谎报军情,说伐吴大胜,庆功酒连喝了三天。这时,一个更可怕的消息又传来:楚国的良邑驾(今无为市区域内),又被吴国占领。楚国群臣开始反思,不少人认为“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纷纷责备他得不偿失。“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病而卒。”
反观吴国,其势力范围从此正式进入江东腹地。《左传·成公七年》就说:“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吴楚争霸,也由此开始。
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那场鸠兹之战,不仅是芜湖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还被有关学者判定为我国史籍有明确记载的最早一场成建制的水上战争。清代专门研究《左传》《春秋》的历史学家顾栋高就曾说:“子重之克鸠兹也,为今太平之芜湖,此用水也。”因此,作为一名芜湖人,我们有理由了解,并记住这场鸠兹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