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操作急救无人机
本报讯 8月21日上午9点58分,一架120急救无人机携带约4千克的急救包,从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楼东侧起飞,4分钟后飞至3公里外的芜湖城东江堤指定位置,将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送到急救对象身边。此次测试通过,标志着芜湖市首个低空急救站点正式启用。
“直线走,保持速度,注意绕开高楼……”后台显示器上,急救无人机在驾驶员控制下,调整方向,适应气流,穿越城市上空,到达目标点后匀速下降,精准投放急救包,全程影像画面实时回传。据介绍,该站点位于皖医二附院急诊楼东侧,包括控制室和无人机停机坪,设专人值班。这架无人机平均飞行速度1公里/分钟,最大负重6千克,满载时最长续航时间30分钟,机身安装有摄像头、喊话器,可满足常规急救需要。
“这种方式比传统急救用时快3倍左右。”芜湖市120急救中心负责人张海龙表示,急救的关键是“时间”,尤其是应对心梗、脑卒中、严重创伤等情况。无人机可不受地面复杂交通状况影响,直飞事发点,将急救关键物资在几分钟内送达,同时现场传影传声,远程指导自救互救,“相当于把‘药械库’和‘专家指南’提前送到患者身边。”作为对救护车的强有力补充,面对拥堵路段、偏远地区、大型公共场所、复杂户外场地等,无人机都能“快人一步”。
“低空急救站点的启用,不只是增加飞行工具,而是构建起立体化的智慧急救网络。”张海龙说,120调度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判定适合出动无人机后,急救指令同步给到无人机机场、救护车和院内急诊,各方争分夺秒,接力救人。
目前,该低空急救站点的服务半径为4公里,基本覆盖主城区,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运动场有人突发意外、心脏骤停,无人机投放AED;创伤患者大出血,无人机投放止血带、纱布等;高速公路、水面、山域等发生公共事件,无人机确认环境,协助后续急救安排。未来,我市计划在市域范围内再设置1-2个低空急救站点。
记者 程茜 汤荣汛 文 许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