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头白发的郭家珍,皲皱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郭成道烈士的画像喃喃自语:“父亲真年轻,他都没有机会变老……”
今年90岁的秦为喜看着相片中容貌定格于20多岁的父亲秦学年烈士,眼里泛出了泪光。
8月17日的无为市石涧镇,树荫下蝉鸣声声,两位耄耋老人通过志愿者的画笔,与分别80余载的父亲实现了一次“跨时空”的团聚。
如果你未忘记 他们就仍“活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5月中旬,大江晚报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启动“为抗日烈士画像”系列公益活动,最终确定为全省三地的12名烈士作画。
8月17日,记者团队与“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的志愿者一起前往无为市,为郭成道烈士、秦学年烈士画像,同时创新性地使用AI技术,为烈士修复更亲切家常的彩色相片,让他们的面庞再现于新时代的烟火人间。
“在百度词条里,郭成道烈士的介绍,除了籍贯和生卒年,连标点符号一起只有25个字:‘生前为和含支队游击队队长,1943年在全椒县牺牲。’秦学年烈士的生平,仅仅‘生前部队为江北游击总队’11个字。”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负责人王伟说到两位烈士时表示,“缅怀先烈,我们不仅试图还原先烈们的容貌,更有责任丰富先烈们的事迹,传承先烈们的遗志。只要我们没有忘记,先烈们就一直‘活着’。”
画笔饱蘸深情
线条勾勒思念
“奶奶,您还记得父亲的故事吗?”“好多年了,听说他当过狙击手,很厉害。打仗了,他叫人家小兵走,自己去冲锋……父亲离开那年,我3岁,后来听人说,他成了烈士,是英雄。”
“您想他吗?”“想啊,小时候特别想……”
19岁的志愿者卜语洁第一次来到烈士家属家中画像,她一边在画纸上勾勒郭成道烈士的轮廓,一边同烈士的女儿郭家珍谈起了心,在心中还原英烈形象。
1913年出生的郭成道烈士是原无为县汤沟镇人,卜语洁参照郭成道一张黑白旧照为其画像。郭家珍老人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满眼期待。
卜语洁说:“为烈士画像,不仅要画得像,更要画得好,要捕捉英雄的细节特征,不辜负家属的期待。比如郭成道烈士,他的眼睛略长一些……”她一点点地精心描画,还为人像增加军装、军帽,还原烈士作为军人的身份。从轮廓定型到描摹五官,从眼角光影到衣领纽扣,笔尖痕淡,烈士的样貌逐渐浮显,“像的,像的……”看到父亲的画像后,郭家珍用手背抹着眼角,一个劲地点头。
志愿者李凌锋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在和秦学年烈士儿子秦为喜的交流中,他了解到,老人年幼时父亲就牺牲了,母亲不得不一人打工养活全家,积劳成疾,没两年也去世了。从小父母双亡的秦为喜是由姑姑抚养长大的。秦为喜淡淡的诉说折射的是烈士及家人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的巨大代价。
完成秦学年烈士的画像后,李凌锋红着眼睛告诉记者:“听到秦爷爷的经历,我愈发感受到先烈们的伟大和他们为革命付出的巨大牺牲,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青春接力守护
赓续红色血脉
经过近7个小时的作画,郭成道烈士和秦学年烈士的面庞重现于新时代。大幅素描画像完成后,“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的志愿者们还利用AI技术再转制了一张8寸的彩色相片,镶嵌于木质相框中,一并交给烈士家属。彩色相片的质感接近于相机拍摄,更加真实自然,让烈士们音容宛在,仿佛与家人“团聚”。
“我想让烈士的眼神柔和一些、深情一些,让他们用一双温柔的眼睛,看看今日的山河无恙,看看儿女生活的盛世烟火。”卜语洁一边挥动画笔,一边诉说。李凌锋表示,“00后”虽然在优渥的时代出生和成长,但参与这样的红色志愿活动,却是“最时髦、最燃”的做法。“我每次把活动的视频和相片发到社交媒体上,阅读量和点赞都非常高。留言中,都是满满的肯定、鼓励和赞扬。这样的红色正能量活动,就是我们的‘流量密码’。”
为烈士画像活动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烈士们年轻的面孔,特别是很多烈士的儿孙已是耄耋老人,他们终其一生等到了这场“团圆”。
活动也让人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他们已担负起伟大复兴的重任。在“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负责人王伟看来,“红色青春守护人”守护的不仅是烈士的青春,更是当代年轻人的青春。“昔日烈士用钢枪与热血保护祖国,绝唱回响至今;当代青年用画笔与热诚报效祖国,未来亟待书写。这样的公益活动,将会影响青年们的一生。”截至目前,工作室共有志愿者400多人,其中在校学生志愿者200多人。青年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过先烈们的旗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记者 汤荣汛 程茜 许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