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耐心”: 用温柔化解恐惧的“牙科魔法师”
日期:08-19
儿童口腔科主任吴竞从业十余年,见过太多因龋病严重而痛苦的孩子。最新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儿童患龋率高达50.8%,5岁以下儿童更是达到惊人的71.9%。
“我们的诊疗人群为0-14周岁儿童,4-7岁的孩子占多数,技术要精湛,更要有耐心和爱心。我们年完成门诊近万人次,单日最高70余人。”吴竞介绍,科室的诊疗范围为儿童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黏膜病、各类牙外伤等,常规开展乳恒牙根管治疗、活髓切断、根尖诱导成形、乳恒牙金属预成冠、间隙管理及咬合诱导技术等。
儿童口腔科现有医师4名,均于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完成研修、规培。团队将“爱心+耐心”刻入基因。面对哭闹的患儿,医生们化身“故事大王”——会把上橡皮障说成“给牙齿穿雨衣”,把钻牙说成“给牙齿洗澡”,把补牙说成“抹冰激凌”,这种充满童趣的表达方式大大降低了孩子们的恐惧心理。治疗时播放《冰雪奇缘》等动画片,结束后奖励贴纸和盲盒,这些细节让诊疗变成“闯关游戏”。
“孩子们不是不听话,而是对未知的恐惧。”医师郭珍分享道,科室要求医生“理解孩子、允许孩子有情绪”,甚至可以暂停治疗等待下次状态好一点,“我们更看重长期的口腔健康管理,而非一次治疗的成败”。
一名7岁女孩曾因重度龋病无法进食,妈妈带着她跑了很多医院,但孩子就是不肯配合治疗。团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是通过聊天建立信任,再让孩子旁观其他小朋友的治疗过程,直到第三次就诊,小女孩才勉强张开嘴巴。经过6次耐心细致的治疗,小女孩的龋齿、牙髓炎等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这些温暖的故事背后,是医生们对职业初心的坚守。正如吴竞主任所说:“看到孩子们治疗后绽放的笑容,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他们不仅是医生,更是帮助孩子战胜恐惧的“牙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