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芜湖挑花 女子指尖上的岁月长卷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A08版:风物志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顾娅 文 吴安亚 摄

雨丝斜斜掠过窗棂,步入鸠兹古镇里的徽派织绣博物馆,时光骤然沉淀——雕花木窗滤下柔光,映照着满室丝线经纬织就的繁华。玻璃展柜内,一方方五彩围涎、一对对精巧枕顶、斑斓的织带与荷包……数千件芜湖挑花刺绣藏品静静吐纳着岁月。

“挑花不出奇,反过来一紮齐。”芜湖挑花市级非遗传承人李音婳轻声吟起一句芜湖民谣,“简单的民谣里,藏着芜湖女子对这门手艺的熟稔与骄傲”。芜湖挑花已有数千年历史,参考其图案构成推测应从祭祀礼器的装饰演变而来,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芜湖挑花不是简单的针线活,是刻在江淮大地上的文化密码。”

走遍徽皖大地 芜湖“彩挑”独树一帜

在徽皖大地的挑花图谱中,芜湖挑花以其绚烂的“彩挑”独树一帜。

芜湖襟江带河,自古商贸繁盛。芜湖丘陵山野间丰富的矿物植物染料资源,催生了民间染色技艺的不断精进。李音婳介绍说:“明代便有‘浆染尚芜湖’之誉”。1876年芜湖开埠通商,更使南北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她展示一件色彩层次丰富的彩挑藏品,“这便是芜湖彩挑,独特的丝罗绣底,草木染制的彩色丝线,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是徽派挑花里的上乘之作。”

博物馆内的空气里,飘过一丝草木染料的清雅气息,玻璃柜中陈列着红花、紫苏、丁香、槐花、黄柏等几十种传统染材,一旁展示着从这些染材中提炼萃取的一本本缤纷色卡,铺陈出浆染芜湖曾为五百年染色之都的流年芳华——这是芜湖挑花“彩挑”独有的灵蕴底气,典藏着芜湖绣娘的匠智兰心。

在李音婳看来,芜湖挑花最动人的是“挑针代笔,彩线代墨”的布局巧思,并且在传承中有流变和突破,从传统挑花技艺“数纱而绣”中跳脱并独辟出多种挑花工艺,数十种基础针法远超同类挑花非遗项目,是徽皖民艺里的沧海遗珠。挑花特有的几何元素宜古宜今,让人感叹经典可以让审美穿越,人物花鸟、舟水云山中有自由之清欢;婚嫁祭祀、游街灯会里有欢嚣之民俗;在诗词饰边、造字成图里领略自仓颉而始的字画同源的集智之美。

从深闺到通衢 把美好生活揉进针脚

窗外雨声淅沥,恍惚间,似有无数芜湖女子的身影在光影里浮动:待嫁的姑娘指尖翻飞,在布上细细挑出“连年有余”,把对未来的憧憬密密缝进嫁妆;年轻的母亲低眉敛目,为丈夫的汗巾添上耐洗耐磨的挑花,在孩子的襁褓上缀满“长命百岁”的祈愿。

挑花的意义远超技艺本身。“德容言工,‘工’是传统社会衡量女子价值的重要尺度。”李音婳动情道,“‘慈母手中线’,为家人绣作是宁静至美的‘家和’;农闲时绣娘之间切磋技艺,心口相传中沉淀传世绣谱;富余绣品出售贴补家用,更让女性在曾经的男权社会找到自我价值。”这份“工”,曾是无数芜湖女子安身立命、传递温情的舟筏。

挑花不仅美化了生活,更赋予了实用器物坚韧的筋骨。衣领袖口、围裙裤脚、汗巾褡裢……那些最容易磨损的边角,往往被细密的挑花覆盖,实用与审美在此浑然天成。每一针,都透着俭美惜物的朴实,即使身处尘埃也一样开出心田之花。

古艺焕新彩 一针一线连古今

芜湖作为皖江巨埠,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工业文明冲击下,曾“繁华遍饰城乡”的芜湖挑花,逐渐湮于岁月流光中。老艺人凋零,珍品散佚。面对挑战,李音婳与团队踏上艰难的复兴之路:走访老艺人,收集绣品与图样,举办培训班……她更倾注心血,在鸠兹古镇建起这座徽派织绣博物馆。“馆里每一件藏品,都是抢救回来的宝贵遗产。”

这家博物馆不仅填补了徽派织绣文化的实证空白,更成为集展示、培训、研究、文创于一体的活态传承基地。李音婳现在有了自己的传承团队,都为设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接受采访的黄馨宇表示自己已经是芜湖挑花区级非遗传承人,她欣喜透露:“李老师带着我们正在积极尝试——用短视频拉近非遗与年轻人的距离,开发更时尚的挑花创新作品。”

记者了解到,芜湖挑花属非遗申报传统美术项目,而非只强调传统技艺,传统挑花图案经演变创新后,可以借数码喷印、电脑机绣、提花编织等多种手段实现向现代时尚用品的商业落地。李音婳拿出一条挑花纹样的羊绒围巾说:“这是我们的设计新品,把传统纹样拆解重构,采用羊绒、真丝、麻棉等多种天然材质和环保面料,我们要让芜湖挑花穿在身上,披在肩上,或是形成家居软装空间,重新活起来。”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在展柜里的挑花绣片上。那些历经百年的丝线,在光线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真正的非遗从不是故纸堆里的记忆,而是在创新中不断生长的生命。正如当年芜湖挑花娘子把生活与祈愿绣进岁月经纬,今天的传承人正把传统与温度“绣”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