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入夏以来,蚊媒活动活跃,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疾病传播风险随之攀升。芜湖市疾控中心紧盯防控关键期,于8月上旬先后在无为市、繁昌区展开蚊媒监测行动,织密城市“防蚊网”的同时,也把健康防护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
市疾控中心急传科工作人员在监测点兵分两路行动。一组人员在社区空旷处支起白色的双层叠帐,启动成蚊密度监测。只见监测员进入内帐暴露小腿,静静等待30分钟,帐外人员捕捉叮咬人类的伊蚊并统计数量,同时记录当前温度、风速、湿度等环境参数,这些数据将与捕获蚊虫数量关联分析,为评估成蚊危害提供依据。
另一组人员则化身“蚊虫侦探”,展开细致的布雷图监测,挨家挨户排查居民院落、阳台、楼道角落的积水容器,从花盆托盘、废旧轮胎到闲置水桶、排水沟渠,逐一登记积水状态、蚊虫孳生情况。“这张防雨布积水里有幼虫!”监测员用吸管采集样本,并在记录表上标注阳性容器位置。
在科学监测流程之外,一场场“家门口的健康课”同步开讲。“您家这鱼缸水要常换,不然容易招蚊子”“纱窗破了个小缝,赶紧补补能挡不少蚊子”……监测人员一边检查积水容器,一边向附近居民说着防蚊要点,从翻转闲置水桶、清理院落垃圾,到户外活动时穿长袖、涂驱蚊液,把专业知识拆成了居民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小技巧。“以前总觉得蚊子叮个包不算事,听他们一说才知道,这小东西还可能带病菌。”一位监测点居民听完讲解,当即就把院子里的积水盆倒了个干净。
急传科工作人员表示,后续将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防控重心。除了加密监测频次、细化风险地图,还会结合不同区域的蚊虫习性,推出更具针对性的科普内容,让“主动防蚊”成为市民习惯,从源头切断蚊媒疾病的传播链条。记者 程茜 实习生 钱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