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敏 实习生 欧文传
珩琅山在自然和人文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南宋的古塔还是历代夸赞的诗文,抑或是记录于方志文档中的文字,均告诉人们,这座山有其千百年来备受关注的神韵。如今,这里正依托着丰富的景观与农业资源,开拓出一条独特的农文旅融合道路。
985级云梯上的激励与祝福
珩琅山,位于湾沚区红杨镇境内,原是古宣州府境内四大名山之一,山势呈东南向展布,东、西两主峰遥相对峙。在山下抬头仰望,云雾环绕山顶,杉木与毛竹织就的浓绿屏障间,赭色塔影时隐时现。山脚广场平坦开阔,一块刻着“珩琅山风景区”的巨石大气磅礴地矗立在广场中央。
沿着盘山公路行至半山平台,六面七层的珩琅塔高高矗立。雨水正沿着菱角牙子砖檐流淌,在青砖上冲出时间的沟壑。“塔建于南宋德佑元年,明万历年间又大修一次,现在看到的是2009年重新修缮的。”湾沚区红杨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抗战时期,古塔被日军攻占珩琅山时用炮火打伤,附近古建楼阁也被焚毁,塔身附近如今仍可寻见古建筑基础及滴水瓦檐等残物。
珩琅塔正后方有石阶可步行登山,一路峰回路转,移步换景。巧的是,至山顶恰好985级,无形中有了登山如攀登名校的隐喻,这985级石阶也被许多当地乡亲笑称为青云梯、云梯。985级台阶一路向上攀升,台阶上后来也应游客期许,镌刻下励志寄语和各大高校的名字。步道顶端也是山峰顶点,设有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证立牌,承接“攀登知识高峰终如愿以偿”的寓意,对学子是满满的祝福,每年会吸引大批中小学生前来体验。
四季皆美的山水与深厚人文
珩琅塔所处的平台边有挖掘机正在破土,负责人告诉记者那是今年招商引入的专业文旅团队,计划开设缆车线路直通山顶,同时还考虑结合山地实情创新打造旅游项目,届时珩琅山的游玩体验或将更上一层台阶。
继续向上攀登,登山的路径除了可步行外,也可满足特殊情况下的行车需要,均能顺畅前进。途中见到的公共配套设施,比如公共厕所,在整洁的基础上都做到了与景区风格统一,意趣盎然。
攀至峰顶,古建朱漆山门在浓雾中隐现,檐角铜铃与风共舞。驻足凭栏远眺,云海如浪涌过,或远或近稍矮一些的山峦清晰可见,绿海苍茫,青弋江如一条白练飘动在山脚下,阡陌纵横,绿野田畴,西河古镇的黛瓦时隐时现,梅村的白墙民宿群如珍珠散落其间。
据介绍,珩琅山四季皆美,雪后的珩琅山分外妖娆,当年“珩琅雪景”曾被《宁国府志》推为“宁国十景”之首。古往今来,珩琅山是人们登高望远的好去处,也因此留下众多诗文。南宋周紫芝作诗云:“瀛渤从来是一沤,何妨飞锡到中州。解将瓶钵横云海,懒向秦淮障逆流。”清末李振亚也有《游珩琅山》等诗。
历史馈赠与时代智慧的共生血脉
下山途中,凉风在翠绿的归隐湖水上吹出皱纹,尽管比不上周末的人气,但依然能看到不时有游客慕名而来。当地工作人员介绍,红杨镇自然山水资源丰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珩琅山已于2024年入选芜湖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珩琅山农文旅融合之路已见成效”。
珩琅山脚下的珩琅山村依托山水独特的资源禀赋,优中选优,带领农户种植优质水稻和油菜。2023年12月新建了村办粮油加工企业,引进“7D”菜籽油加工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生产的菜籽油产品销往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建立了“万亩高品质粮油生产基地”,开启了一条以“粮油生产打基础、粮油加工寻突破、融合农文旅”的农文旅融合生产链,“珩琅山”香米等品牌入选“皖美农品”。2024年珩琅山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0余万元,纯收益240余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2025年村集体纯经营性收入预计700万元以上。近年来,珩琅山村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当青弋江的摆渡船载着研学少年靠岸,当民宿管家端出菜籽油烘焙的茶点,当最后一车菜籽在暮色中驶入厂区,珩琅山的年轮正悄然增生。连接珩琅山与现代工厂的,不仅是钢索缆车,更是历史馈赠与当代智慧的共生血脉。
本版图片 记者 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