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审判南京大屠杀战犯的法官葛召棠 来自芜湖繁昌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第A06版:世相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 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全国公映,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京字第一号证据”背后的平民壮举:1938年,15岁的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冲洗侵华日军拍摄的日军暴行照片,此后,南京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屠城血证”。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影片结尾的八个大字令无数中华儿女深受触动。你知道吗?在芜湖市繁昌博物馆的展陈中,有一位同时具有三重身份的名人,他的生平事迹一直以来被特辟展厅重点展出,他就是因审判南京大屠杀战犯而闻名遐迩,从繁昌走出去的大法官葛召棠先生。《南京照相馆》上映后,繁昌博物馆葛召棠先生展厅吸引了更多到访者参观缅怀,他的一生德艺双馨,怀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为维护人类尊严,伸张正义,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强烈要求严惩日本战犯。1946年2月15日,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成立,葛召棠为审判官之一。

据史料文献记载,在对谷寿夫的庭审当中,由于谷寿夫百般抵赖,庭审过程中,葛召棠与其他几位法官一边与其当庭辩论,一边将搜集的照片、控诉词等拿出来作证。从取证到庭审,历时一年零一个月,“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最终以铁的事实裁定了谷寿夫的所有罪行,并作出“处死刑”的判决。

1947年4月26日11时,葛召棠作为监刑法官,代表中国人民,对罪大恶极的谷寿夫验明正身后,庄严地宣读了处决命令,然后令其在死刑书上签字,并让人在他后背插上“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斩标,押赴雨花台刑场。谷寿夫伏法后,几位法官的卓越表现获得了世人的交口称赞。

在南京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至今仍挂着葛召棠先生的半身照片。

除了是审判日本战犯的大法官,葛召棠先生还是发现繁昌窑的第一人,并且是一位著名的书法艺术家,“碑帖兼写,四体皆擅”。

葛召棠先生去世后,为了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怀念,有关部门在他的家乡繁昌柯家冲绿竹环抱的青山上建起一座衣冠冢,立碑记事,供后人凭吊。包括葛召棠创作的书法长卷,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上用过的铜质印章等收藏物品及珍贵历史资料,都由葛召棠的后人捐赠给繁昌博物馆收藏,更多的人也得以从这些展出的文字和物件中,追寻、缅怀先生短暂且不凡的一生。

记者 胡芳 文 许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