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危险的荒地”成了“希望的田野”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第A05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烘干黄花菜

时隔近2年,万里村的120多亩撂荒地,终于见着收成了。

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万里村是个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这几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根华一直惦记着村里一块百余亩的撂荒地。

这块不大不小的地,为啥会荒?旁边缺水利灌溉,水稻种不了,别的常见作物也种不下。2022年,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地里头疯长,高的蹿到3米,周边作物几近绝收。

老马是村里的“当家人”,地荒着,他心里也慌。

2023年深秋,村两委组织130多名村民开展大除草,肆虐的入侵植物被连根铲除。

地空出来了,不种点啥,还得撂荒。老马琢磨,能不能种点适合这土地的东西?他听说,村里有人在附近种活过一小片黄花菜,于是领着村干部去外地专门考察了一番。

出了趟远门,马根华的思路一下清晰起来。通过考察,他发现黄花菜有三个让他无法拒绝的优点。

第一,黄花菜根系发达,耐旱能力出众,对地形和土壤要求不高,瘠土里照样能活。

第二,黄花菜属于一次种植、多年采摘的草本植物,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成熟后的黄花菜既能食用也可药用,既能卖鲜花也能制成干货出售。

第三,黄花菜成熟后植株高1米以上,采收部分位于植株顶端,采摘时不用弯腰,村里弱劳动力多,这活儿大家都能干。

老马和村干部们一合计,决定成立合作社,首批40户参与,引进来自中国黄花菜之乡湖南祁东的“祁东一号”品种,以及来自宝岛台湾的“台东六号”品种。前者是广泛种植的常规优质品种,后者则经济价值更高。为稳妥起见,二者六四配比,在荒地里种下。

转眼到了2025年。6月中下旬,120多亩51.7万株黄花菜迎来首轮丰收。眼下8月份,今年采摘的4万多斤新鲜花苞已一销而空,每斤卖出1块7,总营收7万多元。

“比在外打零工强!”62岁的村民范庆珍将采满黄花菜的竹筐码放整齐。作为首批参与的40户村民之一,她给记者算起经济账:锄草采摘每天80元务工收入加上分红,今年增收近4000元,“关键是能守着家照顾孙子”。

在65岁的孙桂莲看来,黄花菜种植是送给像她这样老人的“礼物”。“翻土、栽苗这些重活由合作社包了,我们只管除草采摘。”正在给植株培土的老人笑着说,马书记引进的这黄花菜真不赖,既给地里除了害,又能让大伙挣着钱。

产业振兴的涟漪正在扩散。看着烘干机里散发着浓郁香气的黄花菜,马根华向记者透露了“发展蓝图”:明年村里沿荒地外围再种100亩黄花菜田,冷库和烘干车间也配套建上,用来开发干花、预制菜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种植经济效益。更令村民心动的是,合作社采用“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模式,预计来年丰产期亩均收益可增加3倍。

8月初,夕阳为连绵的黄花菜田镀上金边,远处新开垦的坡地已整理成垄。从人人避之不及的“生态之害”,到家家争相参与的“致富之宝”,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在万里村的一块荒地上实现了同频共振。村干部们带领大伙,用一场“黄花逆转战”,在撂荒地里奏出了“希望的田野”新乐章。

记者 邬杨 汪武 奚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