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从小官山走出的芜湖供电事业

日期:02-14
字号:
版面:第A09版:风物志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郭青 文 卫晗慧 摄

说到芜湖供电事业,小官山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小官山位于中山北路北侧,北邻工农路,东连银湖南路,西面与大官山相连。小官山高约20多米,占地约15000平方米。南北走向,整座山形呈枣核状。据《芜湖地名录》记载,1898年,因一杜姓官员居住于此而得名“小官山”。“百年芜电”历史档案馆就是依托小官山变电所存留的老建筑而建。

百年芜电

“百年芜电”历史档案馆位于镜湖区银湖南路27号,该馆利用当年小官山变电所遗留的控制室、开关室等建筑而建,室外面积约500平方米,室内总面积约300平方米,主要包含三大功能区域:一是户外设备展示区,通过真实的废旧电力设备,构建出电力工业遗址走廊,形象地展示芜湖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二是室内情景讲解区,通过“老物件+旧影像+文字记录”等方式,介绍芜湖电力发展历程和重大标志性事件;三是宣讲教育研讨区。

走进“百年芜电”历史档案馆的院内,远远就能看到一台硕大的变压器静卧在入口处。据国网芜湖供电公司档案主管潘婷婷介绍,从供电设备到实物档案,这台变压器是一件见证芜湖供电史发展历程的珍贵藏品,也是该馆最重要的展陈物品之一。

这台SJ-2300/35油浸式变压器,由上海变压器厂生产,高约2.6米,宽约2.5米,厚约1.7米。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常年暴露在室外,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淋,早已锈色斑斑,但变压器整体依然完整,主要配件均得以保持原貌。

万家灯火

八百里皖江,芜湖是用现代电力点亮城市的第一城。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芜湖的供电能力依旧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1953年,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芜湖的用电需求量剧增,甚至不得不实行有计划的分配电力。据1995版《芜湖市志》记载:“明远水电公司对电力用户的用电时间进行调整。实行用电轮休日制度,并将开工9—10个小时的加工厂,改分日夜两班,错开一般工厂的午休时间,将纺织厂的晚饭时间推迟2小时,以平衡日负荷,降低上半夜高峰负荷。”芜湖第一座35千伏小官山变电所的建设,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始的。

回顾芜湖供电发展史,小官山变电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它位于芜湖市区小官山东北角,占地约2800平方米,是整个皖南地区第一座35千伏降压变电所。据《芜湖供电志》记载:“1952年以前,芜湖市区没有35千伏输电线路。1952年,为增大市区供电能力,建成35千伏马芜线……从马鞍山发电厂至芜湖小官山变电所的马芜线,是皖南地区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为增大芜湖供电能力而建。”该条输电线路由公私合营芜湖明远水电公司建设,南京电业局设计、施工。这条线路与小官山变电所一起,建设投资90多万元,款项来源由当时的芜湖市人民政府向明远电气公司的70.4万元贷款转作公股投资,不足部分由公私合营后的明远水电公司补充。该工程1951年10月21日动工,1952年8月15日投产。投产时装有主变压器1台,容量1500千伏安,由35千伏马芜线供电。此举不仅增大了城区供电设备的供电能力,而且于翌年首次实现芜宁联网,结束了芜湖市区一直由单一电厂供电的历史,从此以后,芜湖的城市供电有了“双保险”。建成后的35千伏小官山变电所随即承担起了当时芜湖主城区相当大一部分区域的供电任务。

1955年10月,该变电所至桃冲铁矿变电所的35千伏线路建成投产。随后数十年,35千伏小官山变电所不断升级改造,主变压器容量持续增大。截至1986年,该变电所共有主变压器2台,容量16000千伏安,以10千伏电压分6路出线,对芜湖市中山路、沿江、造船厂、弋矶山等地供电。

小官山变电所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据潘婷婷介绍,1952年以前,当时的芜湖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对供电设备,只进行一些临时性维修。小官山变电所建成以后,开始实行三班制,通宵巡视设备。每班交接和本班中间,都对设备运行状况巡回检查,每小时抄录一次负荷、电量等运行数据。

一段记忆

今年已近90岁高龄的刘爱莲老人,1958年初来到小官山,从此就和那台35千伏变压器朝夕相处了整整十年时间,她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工作时的场景。

据刘爱莲老人回忆,她刚到时,小官山变电所一共有8名供电职工,大家分三班,白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小夜班从下午5点到次日凌晨1点,大夜班从凌晨1点到早上8点。这期间,变压器日夜不停地工作,将电压由35千伏降至6千伏后,供给各个单位。刘爱莲老人说,当时国内生产的这种35千伏的变压器,运行状态还是非常稳定的。但遇到雷电暴雨等极端天气时,偶尔也会跳闸,这也是刘爱莲老人及同事们最为紧张的时刻,他们在旁边的控制室里一直紧盯着各类仪表盘,保障供电安全。

刘爱莲老人笑着说:“在别人耳朵里,变压器运行时发出的‘嗡嗡嗡’的声音也许是噪声,但在我们供电工人的心中就是最舒心的‘乐曲’,因为正是这种枯燥的声音说明变压器运行状态一切正常。”当时,为了“服侍”这台变压器,供电部门都有明确分工,开关班、运行班、检修(试验)班等班组……刘爱莲老人当时被分配在运行班。刘爱莲老人告诉记者,在运行班工作,看上去挺轻松的,其实责任重大,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如果发现变压器仪表监控数据或运行声响不正常,就要抓紧时间找出原因,并第一时间报告给相关部门,以确保变压器的平稳运行。

小官山变电所的发展也是渐进式的。据刘爱莲老人回忆,1958年初,这里仅有8位供电职工,后来逐渐增加到20多人。刘爱莲老人还说,小官山变电所不仅是芜湖第一座35千伏变电所,也为后来的杨家门变电所、四褐山变电所、弋江变电所、长龙山变电所等输出了相当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职工,为芜湖及皖南地区的供电事业作出了贡献。刘爱莲本人也是在1968年调往杨家门变电所,并在那里先后荣获皖南供电局、芜湖供电局先进个人,芜湖市人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据潘婷婷介绍,1999年底随着110千伏长江路变电站启动,代替了小官山变电所原有的作用,小官山变电所在服役了47年之后,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23年,当年的那些老厂房又以“百年芜电”历史档案馆的全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该馆入口处的那台饱经沧桑的35千伏变压器也将继续讲述着芜湖这座城市的“光明”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