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青 文 田琦 摄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前身是该校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文物陈列室,位于弋江区安徽师范大学文津校区敬文图书馆内,于200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目前馆藏文物近2000件,其中一级文物28件、二级文物98件、三级文物600多件。其中,一件由安师大校友捐赠的罗聘遗砚,颇为引人注目。
本为罗聘的“书房清供”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为常见的文房清玩。一方佳砚,其文化价值往往已超越砚台本身,可以集文学、书画、雕刻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体,于方寸之间展示主人的才情和艺术修养。故砚台的收藏成为历代文人的风尚,东坡玩砚、米芾痴砚,均为千古佳话。在安师大博物馆内,也藏有一方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的砚台,它与清代数位文化名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据安师大博物馆工作员刘铮介绍,该砚台距今有200多年历史。经考证,这方砚台最初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所谓的“扬州八怪”,是清代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的总称,他们不走寻常路,突破了中国画原有“正宗”的束缚,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自身的新创造和个性的张扬。罗聘是“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一位。
记者在展柜前近距离欣赏这件有着传奇身世的砚台,其品相完整、包浆圆润,年代感久远,散发着浓厚的古朴气息。刘铮告诉记者,这方砚采用的石材是被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赞为“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潢”的广东肇庆栏柯山端溪石,俗称“端砚”。砚台长40.5厘米、宽33.3厘米、厚8.4厘米。
这件端砚通体黝黑,正面刻有“两峰道人”字样。刘铮介绍,正是这“两峰”,才让这方端砚的主人得以水落石出。经专家考证,两峰,正是清代著名画家罗聘的号。罗聘24岁时拜金农为师,学诗习画,人物、山水、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世。罗聘及其子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罗聘之友吴锡麒为罗聘《香叶草堂诗存》作序,评曰:“活梅花于腕下,生竹树于胸中。春山淡而秋山明,新鬼大而故鬼小。极云烟之变幻,姿粉墨之临摹。”法式善则认为罗聘“生平所得力,全在梅花枝。”洪亮吉的“两峰画石如屈铁,两峰画梅如植戟”,则准确地揭示出罗聘画梅的风格。
再成伊秉绶的“朋友圈”
在这方端砚的旁边,还摆放着一件椭圆形漆木盒,分盖盒和底座两部分。罗聘遗砚原本就是置于其内,为方便人们观看,才将端砚从盒中取出,分别陈列。暗红色盖盒的盒面上刻有“香叶草堂 画梅遗砚”,落款是“嘉庆二十年初秋 汀州伊秉绶”。据此可知,这些字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所书。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今三明市宁化县)人,是清代著名儒家学者、书法家。伊秉绶出生在书香官宦之家,师从朱佳、纪晓岚、刘墉等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再后任广东惠州知府、江苏扬州知府。其书法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风格独特。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代表人物。
伊秉绶爱砚、藏砚,更喜为名砚作铭,这在许多谈砚名著中均有详细记载。纪晓岚《阅微草堂砚谱》里曾数次提到伊秉绶题写的砚铭,诸如“伊秉绶识苏轼砚”“伊秉绶题端溪水岩对砚”。清蒋超伯《南溽梏语》则记载了伊秉绶的另外一则砚铭:“近得一砚,上有先生(伊秉绶)铭云:‘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
安师大博物馆收藏的这方罗聘遗砚,保有伊秉绶的一贯作风。砚的背面也刻有多条风格不同、书体各异的砚铭,纪晓岚、刘墉、姚鼐、梁同书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由此可见,伊秉绶当时的“朋友圈”有多牛。刘铮说,正是有了这些砚铭的加持,让这方端砚的文化含金量陡增,这也是它能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的一个重要因素。
终成张汉鹄的乡愁
这方罗聘遗砚,其身世也是扑朔迷离。由于年代久远,如今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它是如何从罗聘手中流落到伊秉绶案几之上的,但它最终安家安师大博物馆的过程,还是非常清晰的。这一切还要从一位安师大的校友张汉鹄说起。
张汉鹄,祖籍芜湖。早年毕业于萃文中学,1949年考入国立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前身)农学院,1953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54年随农学院迁至合肥建立的安徽农学院(1995年更名安徽农业大学),20世纪50年代初,他将其爱好书法的父亲所收藏的这块端砚捐赠给了母校。
张汉鹄先生在其40多年的学术生涯里,笔耕不辍,主持并完成了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茶树病虫害教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几十年深入山区茶园开展野外教学科研考察活动,采集茶树昆虫和各地蝴蝶制作标本。退休后,他把积累的残破蝶翅精心制作成风景人物、梅兰竹菊、花鸟鱼虫等艺术画100多幅。2017年5月,张汉鹄先生将部分蝶翅画捐给母校的博物馆。如今,这些珍贵的蝶翅画和那方罗聘遗砚都被精心保存在安师大博物馆中。这份浓浓的乡愁,也因此而长久地保存在这座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