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临近,位于浙江的横店影视城华夏文化园里依然一片忙碌。
在一片仿古建筑街区,《重回新婚夜》正在加紧最后几日的拍摄。两台摄影机同时开工、灯光美术服装等团队配备齐全,乍一看,与传统影视剧剧组并无区别。只有在离片场不远的监视区内,导演面前三台竖屏监视器显示这是一个微短剧剧组。
“横店”变“竖店” 微短剧持续火热
和《重回新婚夜》一样,还有七个微短剧剧组在华夏文化园紧锣密鼓地赶工。从景区到短剧基地,华夏文化园是最早一批进入短剧赛道,并为微短剧创作提供服务的横店专业片场之一。为了迎接涌入的微短剧剧组,这里引进了13家与短剧相关行业的公司,营造短剧拍摄的行业生态。
华夏文化园业务负责人申屠航介绍,2024年前11月,该基地已开发短剧拍摄场景27个,共接待剧组885个,接待剧组数量同比增长436.36%。“竖屏短剧,特别是古装竖屏精品短剧在横店的发展势头大好。”申屠航说。流传于网络的“‘横店’变‘竖店’”不无道理。
发端于2019年的微短剧,因叙事节奏快、情节反转多、情感冲突强等特点,契合了网络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消费需求,行业迎来爆发性发展。以2024年春节为例,超800部网络微短剧“竞逐”春节档,观看微短剧甚至成为“新年俗”的一部分。
2024年,微短剧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行业直接、间接带动64.7万个就业机会,2025年就业人数将随市场规模继续增长。
产业融合加快 创作生态日益多元
从早期“跑马圈地”阶段进入“深耕细作”阶段,随着多元制作主体参与,近年来,微短剧正在“多元化”“丰富性”方面持续提质增优。如今,越来越多的视频平台、广电机构、传统影视公司入局微短剧,创作生态日渐多元。
中国视协微短剧专业委员会会长、华策影视集团董事长赵依芳认为,如何看待微短剧火热的现象,首先要对微短剧有明确的定位:微短剧是文化娱乐消费品。
“微短剧是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的娱乐,能够满足普通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这个意义上,微短剧的正面价值更大。”赵依芳说。
时至今日,微短剧作为“内容+产业”的新载体,正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打造产出“投其所好”的产品。
精品化发展坐稳“风口”
采访中,“精品化”也是受访人士提到的高频词。
横店本土成长起来的东阳德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屠光浩认为,微短剧已进入精品化阶段,制作方为提升品质,纷纷延长拍摄周期并改变拍摄模式。现在,微短剧在画面质感、打光、摄影调度以及演员表演等方面,都在向长剧和长视频影视作品看齐。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短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范志忠认为,政府部门为微短剧的规范发展设定红线,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行业从“草根型”内容主导变为“专业型”内容主导的过程。
赵依芳建议,首先要鼓励培育优秀作品,管控负面内容,助推微短剧质、量齐升,促进大视听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赋能社会民生经济方面发展。其次,倡导行业自律。微短剧行业要专业化,形成长期、健康的生态;互联网投流和内容相互促进;成立专业委员会、行业组织帮助微短剧行业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欢 段菁菁 黄凯莹
(据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