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老人过春节有着统一的打开方式:阖家团圆、守岁等待新年钟声、给晚辈发压岁钱……
如今,“新派”老年人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拥抱春节:或旅行出游,感受各地截然不同的年味儿;或去孩子所在的城市散散心,“反向团圆”式过新年;或打卡博物馆、公益书房,在浓浓书香中过新年……展现了银发族独特的个性与活力。
奔波千里与孩子相聚 有一种团圆叫“反向”过年
这两年,“反向团圆”成了一个热词。过年,不再仅仅是年轻人的回归,也多了一幕老年人的奔走,奔着孩子走。
老家河南驻马店的钱先生定居芜湖十年了,之前每年春节,他都是回老家过的,今年由于小宝刚刚满月,大宝上初三,寒假一直在补课,回老家实在不方便,于是他建议父母来芜湖过年。“我爸妈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了。”
这是老两口第一次离开老家,来芜湖过年。“今年我爸妈过年要比往年清闲多了,往年刚过腊八就要准备年货,打扫屋子了,”钱先生笑着说,“除夕我定好了年夜饭,咱出去吃,吃完再回家看春晚。”大年初一全家老小会去广济寺祈福、初二逛古城初三游方特,正好趁着过年带爸妈把芜湖好好逛一逛。
离过年还有一个星期,家住富贵园的张悦平就开始收拾行李,买好了红皮鸭子、臭干子等芜湖特产,准备和老伴去北京的女儿家过年。三年前独生女儿远嫁北京,结婚头两年,女儿和女婿都是回芜湖过年,初三再赶回北京陪公婆。张悦平一边整理要带的年货一边告诉记者,女儿怀孕了,预产期在三月底,所以就不折腾他们了。“我和老伴坐高铁,四个半小时就到北京了,多方便。”出发前,老两口提早在大门上贴好了对联,还在客厅窗户上贴了两个喜气的“福”字。
“孩子在哪里,亲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张悦平坦言,如今她和老伴都退休了,有的是时间,去北京陪女儿过年显然是最好的选择。这次去北京过年,张悦平准备多待一段时间,过完元宵节再回芜湖。“女儿现在是孕晚期,需要照顾。我们过去,每天给孩子做做饭,加强营养,再给她找个靠谱的月嫂。”她说。
旅行让春节更时尚 感受各地不同的“年味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对于春节的期盼,也从过去希望小辈来拜年,逐渐转向过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春节。过去,按照传统的习惯来说,大年初一基本上不出门,等着小辈来拜年,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外出旅游。今年72岁的王先生年初一就打算和老伴乘高铁去厦门旅游,同行的还有几个平时玩得来的老友。
“儿子、儿媳妇平时工作忙,我们老两口就帮衬着做做饭,和亲家轮着带孙女儿。过春节了,孩子们也打算出去旅旅游了,对于我们老人来说,也终于有时间可以放松一下了。”王先生说,“厦门冬天温度适宜,是我和老伴一直想去的地方,我们就约上三五好友,去那里过年。”
据王先生介绍,儿子和儿媳妇也非常支持他们出去,之前就在网上做好了攻略,为他们订好了酒店以及接送服务,还预约好了到鼓浪屿的游船票,让他们出行无忧。
不同于王先生的“首次尝试”,老张已经算是“春节旅行”的半个行家了,“国内去过海南、哈尔滨、成都,国外去过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都是春节期间去的,今年和老伴打算去云南过年,早就定好民宿了。”老张的孩子定居国外,春节难得回家一趟。他觉得与其老两口在家里孤孤单单过年,还不如到世界各地转一转玩一玩,感受不一样的春节。
极简过年也有别样滋味
书香里寻觅慢时光
“以前过年得提前大半个月置办年货,过年几天菜场不开门还得囤菜,又是炸丸子、做熏鱼,吃不完就只好倒掉。现在超市里什么都有,过年期间也营业,我两个小时就能搞定年货。年夜饭我都提前预订好酒店了,也能腾出时间插一束花、看看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今年56岁的汤女士退而不休,一直在做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她告诉记者,老年人的生活不该只围着锅碗瓢盆转,过年也不该只有吃吃喝喝这一种形式。“我打算今年拿下心理治疗师的资质证,考试时间就在四月份,”她说,“过年期间我会带着教材去家附近的芜湖书房复习应考,在家里复习没有那个氛围。”
编后语
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扎进厨房围着灶台转,用一桌桌拿手菜招待亲友、共享团圆,是中国老人颇具仪式感的过年方式。但是,随着老人群体结构的变化,“新派”老人逐渐步入养老行列成为主力,一些传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外出吃年夜饭、旅行在路上、打卡博物馆、读书做手工……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选择暂别家中灶台,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迎接新年。虽然象征传统年俗的符号减少了,但过年平安团圆的寓意从未改变。
“年味儿”并没有走远,变的只是过年的方式,不变的是陪伴团聚和满满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