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小年 你家过的是哪天?

日期:01-17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9版:风物志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黄梅

翻开日历,下周将迎来小年,这也意味着年味越来越浓,春节正式进入热热闹闹的倒计时。

像粽子甜咸之争一样,南方和北方“小年”的日子也不太一样,不仅如此,还有些地方将“除夕前一天”“元宵节”“正月十六”等称为“小年”。所以,你们家哪天过小年?

南北有别

“二十三,糖瓜粘”,今年1月22日,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1月23日,腊月二十四,则是南方小年。

芜湖民俗专家胡志恒表示,“腊”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而腊祭又是我国春节的起源。汉代人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言及“腊”的两层含义:“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田猎”是比种植业还早的人类谋生行业,冬季是狩猎的黄金时节。风俗相袭,到汉代“腊”则用来专指一年的最后一个月。进入腊月,也就是进入年关,一系列的春节习俗活动由此开始。

腊祭祭送的天神中有一位就是灶神。祭祀灶神的仪式称为“祀灶”“送灶”或“辞灶”。除了存在南北差异外,在芜湖各地,送灶时间也不尽相同,在各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太平府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十二月二十四日祀灶以饧为小饼,曰灶糖,辅以果豆,曰送灶神上天。其夕,主人再拜致敬省愆过,士夫家亦循行之,爆竹声至夜分乃罢。三邑同,但当涂只二十四日夜,芜繁或二十三,或二十四焉。”《芜湖县志》(民国八年石印本):“腊月廿三日,设糖果于灶陉,焚香送灶,散草豆饲神马,云神于是日上天白人间事也。”《南陵县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设糖果于灶陉,焚香送灶。”《繁昌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腊月廿四日,俗传此夕灶神升天,以汤饼、米果饯之,谓之祀灶。”《无为州志》(清乾隆八年刻本):“二十三日,夜祀灶,用饴糖、小饼米果为供。”

据悉,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就“小年”的日期,胡志恒特别提到了安徽多地包括芜湖还将正月十五俗称“小年”。而这一俗称可能是受到南京的影响。相传,明成祖朱棣篡权夺位后,南京百姓对其残忍和苛政怨声载道,借由正月十五的灯会怀念上一位帝王的宽政,于是元宵节成了南京的小年。

新华社曾于2024年2月3日做过一个“小年你过的是哪天”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除夕前一天”“正月十五”分别占比约59.15%、28.43%、7.27%、3.96%。

小年不“小”

日期有差异,习俗也有不同。“习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供物的差别上,极具地域性,与当地的饮食息息相关。在芜湖,人们认为灶神主掌一家祸福,于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于灶前鸣爆竹焚香,备香烛、枣汤和灶糖(元宝形芝麻饴糖)等恭送灶神上天奏事,除夕晚取下供物接灶神。民谚‘平安即是福’,故家家送灶时灶台神龛均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祈福。”胡志恒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曾经家家户户使用的灶台已经被新型灶具替代,“送灶”习俗也越来越鲜见。

不过,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人们依旧重视这一天。在芜湖,“小年”也越来越有“仪式感”,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开始于2016年的“村长有约·到霭里过小年”活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送灶王”仪式、写春联、赏花灯、捏泥人、剪纸……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活动,让曾经“藏”于深山无人知的霭里村在全国出圈,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2024年,霭里村接待游客有望达到100万人次,其中一个趋势是年轻游客逐年增多。”南陵县烟墩镇党委委员、宣统委员王海江告诉记者,“村长有约·到霭里过小年”的活动内容在保留“送灶王”仪式等传统的基础上,也在根据游客的需求不断调整、创新,近两年增加了沉浸式演出《印象·小年》、霭里·爱你烟花秀、水幕激光秀、游客小年趣味运动会等体验感较强的活动。

“90后”沈金环是土生土长的霭里人,“村长有约·到霭里过小年”也让她和村民们重新找回了那些被淡忘的年味记忆,每年从“小年”这一天起,家人开始出门打年货,体验不同的民俗活动,遇到亲朋好友说上几句“年话”,“它是我们霭里人共同的节日,就像一股力量,把乡亲们凝聚在了一起,热热闹闹地、开开心心地迎接除夕、春节的到来”。

正如民俗专家胡志恒所说,“无论小年过的是哪天,以何种形式去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一致的,所以,小年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