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璐 文 汪武 摄
耄耋老人陶际楷酷爱雕刻,不仅根雕、木雕样样拿手,篆刻技艺更是精湛,他可以在树根、木片上刻出各种人物以及花鸟虫鱼。十余年来,他已经雕刻了近八十件作品,他的书房俨然一个小型的雕刻博物馆。
他与雕刻结缘始于一块树根
“谈不上专业,更多的是退休后的一种兴趣爱好。”见到陶际楷时,他正在整理自己这些年来的作品。说起如何与雕刻结缘的,陶际楷感慨不已,打开了话匣子。
退休前在旅游行业工作的他,本来与雕刻没有什么交集,没想到晚年生活在不经意间被孙子改变了。那是2009年,孙子在湾沚上高中,陶际楷和老伴去陪读。“我们的出租屋附近有一座山,山上有很多枯死的树根和裸露在外的竹根。”一天傍晚,陶际楷陪孙子在山上散步,他捡到了一块树根,说:“爷爷,你看看,这像不像一个正在看书的孔夫子啊?”
陶际楷把树根带回家仔细研究了一下,觉得还真有几分相似,于是他尝试着用削铅笔的小刀在树根上添几笔,研究一下,再琢磨着去掉一小部分……
几天后,陶际楷忐忑不安地给孙子和老伴展示成品,没想到收获了一大波赞美,到现在这件“处女作”还被当成宝贝放在书房的陈列架上。受到孙子的鼓励,陶际楷开始对照着手机上的图片,尝试着做根雕小摆件。一次不行,两次、三次后,逐渐做出的小动物活灵活现,人物也栩栩如生,作品得到了亲朋好友的称赞,这给了他坚持下去的信心。
“有一次,看到一块合适的木料,我试着雕了一个演员的肖像,别说还挺有神韵。”出乎陶际楷意料的是,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他的作品又转向了木雕。
后来,居住地附近的树根和木料越来越难找,陶际楷的年岁也渐长,不方便去远点的地方,于是他又在网上购买石料,买了相关书籍,开始学做篆刻。他的老伴告诉记者,由于痴迷,陶际楷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向了雕刻,每当创作大件作品时,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情。
选料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
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原料是创作雕刻的关键,最自然的造型,做出来的东西才更加生动。为了寻找合适的根料和木材,陶际楷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去“寻宝”。材料带回家,他还有着严格的制作工序,剪枝冲泥、蒸煮消毒、刀切塑形、砂纸打磨……
“我有个原则,绝对不会破坏长得好好的树木,”陶际楷说,“我练手的材料都是从山上捡来的枯死树根,或者附近一些没养活的树木。”
为了让作品更加传神,人物细节上更加值得推敲,陶际楷每当看到和雕刻相关的文章、图片都会剪下来,几年间他做了几大本厚厚的剪报。记者注意到,其中的《木雕根雕》和《线条画简图》已经被他翻得边缘磨损了。此外,他还购买了很多专业工具,电锯、台钳、刨子、锯……一应俱全。
陶际楷的老伴笑着说:“我们一起出去旅游,别人都是在打卡点拍照,他倒好,尽去看树根和木头了。”
每件作品背后都有不一样的故事
走进陶际楷的书房,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件件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雕刻作品,有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根雕摆件,极有韵味的人物木刻,最有意思的是一组古时候的农具,有犁、石磨、风车、石碾子等。透过这些作品的油漆,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木材本身的纹理。
“从原始形态的树根看出飞禽走兽不难,但从中发掘出美的神韵、富有生命律动的艺术形象,可真有点读天书的味道。”陶际楷介绍,制作根雕作品要匠心独运,通过认真观察树根的凹凸、纹理、结疤、褶皱等,看到人力难及的天趣,进而顺势而为,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佳品。看记者一脸的不解,他拿出一件《李白望天门山》的根雕作品:“你看,这其实就是一块普通的树根,我稍稍修剪了一下,再晾干刷上清漆。所谓根雕,追求的就是神似而非形似,最大程度地保证树根形态的原汁原味才更有意趣。”
陶际楷向记者介绍了一件名为《四大美女》的作品。这是一件旋转式摆件,作品分别由“西施浣纱”“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贵妃赏春”单面木刻组成。他告诉记者,这件作品是由名贵的香樟木所雕刻,从创意到成品出来足足耗费了五个多月。为了更贴近人物形象,没有美术功底的陶际楷就从传统戏剧中的“四大美女”形象中找创作灵感。
尽管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可是陶际楷却乐在其中。采访中,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的作品都是随根随形而创作。因为完全是自学,不讲究流派也不拘泥于风格。有了雕刻这个兴趣爱好,他的晚年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