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越来越近了,有思乡心切的人已开始返回家乡,老家在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黑沙洲的季小伟就是其中一个。1月8日,在久违的老家床上舒舒服服睡了一觉后,他在温暖的阳光中赶到岛上的“黑沙洲糖坊”。
这是一处有半个世纪的老作坊。“和外面买的不一样,他们这里做的各种糖特别香,回到家就赶紧来找这些叔伯做,多做一点还要给外地朋友寄过去,让他们也尝尝我家乡的年味”,季小伟笑着说。
无论身在何处,忘不了家乡老糖坊
让季小伟心心念念的老糖坊规模不大,就在岛上一条主道旁的小屋。虽然小屋近年来维修过还加了防雨层,不过透过一扇扇颜色深褐色的木门窗可以看出,糖坊有些年头了。
当季小伟来到这家糖坊时,已有岛上居民来找师傅们做糖了。刚刚做好的花生糖在木案板上已被切成小方块。看到季小伟,大家也高兴,“昨晚回来的吗?快来尝尝我家现做的”。季小伟也没客气,拿起一块送进嘴里,“真好吃!再放凉一点硬一点更好吃”。
当日订做花生糖、炒米糖的大妈告诉记者,“小伟是我们看着长大的,现在出息了,在大上海做事,回来还是这么懂礼貌。我儿子也在外地,今年有可能忙得回不了家,前两天打电话也让我做一点糖寄给他,这些小子就喜欢吃这个糖坊的糖,念旧得很”。
听大妈这么说,季小伟在旁边一直笑,“老叔他们做的糖就是好吃,我带给同事吃时,大家也说好,老糖坊的花生糖、炒米糖算是我们忘不了的家乡美食”。
挣不了什么大钱,年年做糖图一个开心
听大家说得热闹,68岁的大师傅徐可坤也禁不住介绍起来,“那是,乡亲们认可我们糖坊的手艺,我们就不能砸了招牌,我们做糖用的糖稀、阴米都掺不得假,正正经经,熬糖稀、掌火、炒糖、锤糖都有讲究的”。
徐可坤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岛上生产队为了增加集体收入,同时也方便群众开办了这家糖坊。“当时岛上做糖的手艺来自北沿村德高望重的黄兆云老人,他教大家手艺毫不保留。”徐可坤说着,“我是上世纪80年代退伍回家,刚开始跑推销,跑了两年,大师傅看我不错,便开始教我做糖手艺,我们一般节前大概40天开始做糖,大家捧场我们也干得高兴,到了年边上不做糖的话就手痒。家里也不指望我们靠这个挣大钱,子女现在都在外地大城市有出息,都支持我们继续干这个,为什么?开心啊”。
如徐可坤所说,到了春节边,乡里乡亲聚在糖坊做糖,聊着家常,回忆着过往,别提多温馨。有小孙儿回老家的话,也会跟在爷爷奶奶后面好奇地看着一幕幕:有老爷爷在给土灶添柴掌火,有老爷爷在熬糖稀,有老爷爷在用石锤在青石板上锤花生酥,有老爷爷在案板上切糖,偷偷拿一块放嘴里别提多香。
徐可坤介绍,“我们五位老伙计有72岁的沈世柱、74岁的吴从发、68岁的沈光来、67岁的郭传付,大家都是多面手,都能顶上所有岗位”。
如果有年轻人想学,毫无保留手把手教
说起自己的岁数,徐可坤可不觉得老,还一脸自豪,“我们应该还能干上十年,别看我们就小小一间房,每年都有上海、江浙甚至东北等更远的地方听说后找我们订货。现在,黑沙洲社区和志愿者都来帮我们在网上销售”。
黑沙洲社区党委书记王磊告诉记者,“老糖坊是我们这座岛的美好记忆和年味的重要组成,我们希望这座糖坊能一直做下去,做成品牌,所以糖坊的老人有这方面想法后,我们社区第三方公益团队益群志愿者帮他们拍了视频推广,还设计了打卡牌和产品包装,受到了一定关注。我们也计划进一步帮助他们通过电商平台来促进销售,让传统年味搭上新时代韵律,让更多人能尝到我们黑沙洲的年味”。
徐可坤表示,如果有年轻人想学做糖手艺,他们也会像老手艺人黄兆云一样毫无保留手把手教,“我们也希望手艺能传承下去,这间糖坊能热热闹闹办下去!”
记者 吴敏 文 许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