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操宇轩(芜湖荟萃中学812班)
指导老师:沈忱
晌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一切,伴随令人抓狂的知了叫,正如我的心一样躁热聒闹。我愁苦地抬头看招牌上“老一中理发店”几个土黄色大字,叹了口气,推开玻璃门快步走了进去。
今天早上,母亲对我拒绝剪头发的态度终于忍无可忍了,命令我在她出门后必须自己去理发。我是非常不情愿的,因为附近只有一家“老一中理发店”。母亲曾带我去过一次,给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里的墙皮都脱落了,一切设施都是陈旧的,各式的杂物随便堆放,俨然一副20世纪90年代的风格。要说唯一的优点就是便宜,只收十块钱——但不管怎么软磨硬泡,母亲都没有被说服,我只好妥协。
一走进理发店,我就看到理发师一边低头理发,一边用方言和沙发上的老人们说着什么。我默默坐到老人们旁边,感觉无所适从,只能环顾四周来缓解尴尬。看了一圈下来,我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墙上贴的旅行社告示牌、理发柜格子里名叫《故事会》的书,打发了许久时间后,终于轮到我理发了。
理发师娴熟地给我披上毛巾、系上围布,右手拿着那柄嘎嘎作响的电动剃发刀,左手一层一层地把我的头发用剪刀撩起,给我剃起头来。这时,我才注意到有老人是专程来和理发师聊天的,我竖起耳朵听了几分钟,知晓了理发师的一段往事。20世纪90年代,理发师背井离乡来到芜湖打拼,在当时的芜湖一中旁开了这家小店。出于对老人们经济来源少的考虑,他把理发钱收得很低,现在与那些大门面的理发店相比,只有“白菜价”般的十块钱。听到这里,我的心里顿时升起一股敬佩。
理发在理发师与老人的笑声中结束了。我轻轻地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承载着岁月温度的十元纸币,充满敬意地问:“请问还是十块钱吗?”理发师笑着点了点头。付完钱,我推开玻璃门缓缓走出来,暖阳霎时间洒在我的脸上,落进我的心里,仿佛每一缕光线都在诉说着关于坚持、善良与传承的故事。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岗位,理发店师傅们用他们的匠心,为顾客们带来了美丽和自信。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城市增添一抹亮色。他们,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家。走出几步,再次回望那块红匾——“老一中理发店”,它在金色的光辉中不仅熠熠生辉,且更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人心深处那份对纯真与质朴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