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安亚 文/摄
茶干古名“菽乳干”,因其近似茶色,又是茗茶配食的佳品,故取名茶干。其选用优质大豆,以及十几种天然材料精制而成,色泽酱红、细嚼味长、回味持久、有韧性、对折不断。南宋末年时,茶干之名已得,文人雅士以之佐茶,悠然自得。在芜湖乃至周边地区,新港茶干飘香千万家,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繁昌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做茶干让一家人吃饱饭
其实,茶干的食用方式非常多样化——它不仅可以直接作为零食佐茶,还能作为配菜与各种菜肴搭配。
中国当代文学家汪曾祺曾描写过他记忆里的茶干:“茶干是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
茶干,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就是,往往以地名而彰显。芜湖周边有四大茶干围绕:五城茶干、采石茶干、白蒲茶干、界首茶干,而新港茶干以独特的风味和地域性优势,闯出了一片天地。
据当地说法,新港茶干源于新港酱制厂。繁昌新港酱制厂原是旧县镇(现名新港镇)同和祥锅坊老板刘子青先生于1926年创办的。当时,锅坊有300多名工人,为了本厂工人生活需要,常派人徒步去附近的横山购买豆腐干。后来,刘子青感到这样做既不方便又不合算,于是便自己开了一个作坊,制作豆腐、豆腐干,专供工人食用。
但是,由于当地师傅的手艺不高,做出来的豆腐干不好吃,刘子青便又从外地请来一位师傅。出于保密,师傅总是半夜起来,一人配料,指导操作。刘子青对这项技术用心钻研,也半夜起来,留心观察,向师傅请教,并自己尝试向配料里加入冰糖粉、茴香等。经过改制配方的茶干做出来后,口感筋道、回味悠长、百吃不厌,味道比周边出产的香干还要好吃,新港茶干便渐渐有了名气。
“新港是个码头,外来人口多。新港目前有好几家都在做茶干,我家做茶干是从父亲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向二爷爷学会了做茶干,就开了一个豆腐铺。记忆中,每天凌晨,父亲就开始磨豆子、做豆腐。20世纪90年代,父亲开始转行做茶干,母亲则每天挑着30多斤的茶干担子去繁昌县城沿街叫卖。做茶干让一家人吃饱饭,一年下来,还用豆腐渣喂养了8头猪。”滕建是新港茶干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学会了做茶干,长大了也是以加工新港茶干为自己的事业。
“买茶干要排队”的“传说”
在滕建的厂房院子中间有一个大玻璃房,里面是七八口大缸,这里是酿造黄豆酱的主要场所。厂房里雾气蒸腾,老师傅正在往一口大锅中的豆浆里“点卤”,制作成豆腐脑。隔壁房间的长条桌旁,十多名工人一字排开,将豆腐切块后用纱布包裹成约5厘米大小的小方块,码放整齐后等待用机器压榨。
用从新港周边收购来的优质地产小黄豆,经过选豆、浸泡、磨浆到压榨、卤制,一共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制作出新港茶干。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细的手工操作,纱布包裹压榨后的茶干,表面会留下独特的压痕。
“我家的茶干,制作是以‘天’来计算时间的,每天只能加工大约5万块茶干。早上5点开始磨豆浆,7点半开始用纱布包裹和压榨,然后茶干坯被浸泡在用冰糖、八角、茴香和黄豆酱等十四五种配料‘秘制’而成的卤汁中8个小时。之后‘新港茶干’开始包装,准备走入千家万户。”滕建介绍说,新港茶干的口感柔韧Q弹,细细咀嚼,豆香味悠长,非常适合搭配绿茶。另外,茶干配上水辣椒,再浇上麻油,就是一道很地道的佐酒小菜。茶干还可以和蔬菜、肉类一起入菜,像青椒炒茶干就是一种非常简单又美味的做法,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搞定,非常适合忙碌的上班族。作为办公室零食,茶干也是好选择,既好吃又扛饿。
秘制的卤汁是茶干的“灵魂”。新港茶干制作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精心研制的一套独有配方,让茶干色泽酱红,五香味浓郁,咸香适口。2005年,滕建注册了商标。2013年开始,借着互联网电商的“东风”,新港茶干被周边城镇越来越多人知晓,卖进了特产店、超市、酒店,名气越来越响。特别是春节前“买茶干要排队”,成为当地一个“传说”。
“我的理想,就是把茶干做好,保证生产品质。咱们新港茶干,真材实料、越嚼越香,吃的是家乡的味道、家乡的情怀。”滕建乐呵呵地说。